平湖筑巢引凤至 才汇三峡启新程 ——万州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1-02 16:16

夜幕降临,平湖两岸灯光次第亮起。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放射科阅片室里,43岁的放射科学术主任易小平带领影像创新团队专注地分析着影像数据。他们正依托该院已建成的诺贝尔奖工作站、肿瘤早期智能诊断联合中心等平台,推动医学影像中心从传统辅助诊断向“精准影像智能引导治疗”转型。

这群年轻人忙碌的身影,正是万州人才工作充满活力的真实写照。

作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万州肩负着建设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时代使命。“十四五”以来,万州以“万才荟万”人才行动为引领,在“引、育、留、用”全链条上持续发力,不断优化人才生态。截至目前,已有5740名研发人员在万州扎根,520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这里发光发热,人才优势日益凸显。

在第三届重庆三峡人才节即将到来之际,回望万州筑巢引凤的历程,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意,都记录着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故事。

战略引领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人才是万州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资源,更是建设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动力。”万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这样说。围绕“三个定位”的战略要求,万州把人才工作全面融入“3710”改革发展总体框架,构建起“顶层设计+政策支撑+平台承载”的立体格局,让人力规划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政策体系的持续升级,体现了万州聚才的决心。万州形成了“引育并举+专项支持”的“2+N”政策体系,制定《万州区“百千万”引才支持办法》,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实用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给予6至12条支持举措;修订《新万州“平湖人才”计划(试行)》,模式上突出“面向未来”,变根据人才称号分层次评选为根据人才潜力分领域评选,5年内计划认定“平湖人才”350名、团队150个。同时修订《重庆市万州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出台《万州区青年人才驿站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了覆盖“求职—就业—成长—安居”的全周期政策闭环。

区域协同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拓宽了聚才的视野。万州主动承担起引领渝东北人才发展的责任,联合渝东北9个区县,共同打好“三峡人才牌”。在第二届三峡人才节上,10个区县联合发布了34个攻关项目,发榜金额达5450万元。同时,万州与市科技局共建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打通“市级资源—区域需求—人才创新”的对接通道,让人才政策效应跨越行政边界。

平台载体的能级提升,为人才汇聚打下坚实基础。从明月湖科创园万州特色园区拔地而起,到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投入使用;从诺贝尔奖工作站筹建,到海智工作站挂牌,万州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能级平台14个,为人才提供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依托“四大创新中心”的集群优势,吸引了17名博士、16名硕士加入印明柱团队,生动诠释了“平台筑得高,凤凰自然来”的发展逻辑。

多维引才精准发力汇聚贤能

“选择万州,不仅因为这里在医学影像研究领域有基础,更因为区委专门组建工作组对接需求的诚意。”易小平坦言。这句话道出了人才选择一座城市的深层逻辑。万州深知这一点,打破“坐等上门”的传统模式,构建起“节会引才+专班揽才+乡情聚才”的立体引才网络,让寻才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

如今,三峡人才节已成为渝东北最具影响力的引才品牌。从2023年首届签约50个人才项目、引进300名高层次人才,到2024年第二届吸引7000多名学子参与、达成1580人就业意向,这个集“会、展、赛、引”于一体的盛会,已成为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2024年节会期间,5名院士受聘为产业发展顾问,渝东北博士联盟正式成立,300名高层次人才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中乌医学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地,更标志着万州引才视野延伸至海外。

“带编带岗上门”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最大诚意。2025年4月,万州组建由区领导带队的引才工作团,直接走进高校开展现场招聘,为企事业单位一次性引进99人。这种“政策打包+岗位直达”的模式,让人才真切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而在“筑梦大三峡・就在渝东北”系列招聘活动中,152家企业带来4400多个岗位,配套“一对一”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单日就达成810人就业意向,为青年人才留在万州发展铺平了道路。

乡情纽带,也成为人才“归巢”的桥梁。万州持续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回引计划”,通过建立乡情人才库、举办返乡座谈会等方式,吸引在外学子、技能人才和企业家回乡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一批行业专家响应号召返乡任教,推动“政、行、企、校、研”五方协同体系加快形成,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让本土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贴需求”。

精心育才厚植成长成才沃土

“从学徒到技术骨干,‘师带徒’平台让我快速成长。”江东机械的青年工程师刘雪飞感慨道。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高性能钛合金航发叶片技术”已获得市级重点专项支持,这正是万州精准培育本土人才的生动体现。在大力引才的同时,构建起覆盖青年骨干、技能工匠、乡村人才的全类别培育体系,助力各类人才在万州成长成才。

针对青年科研人员“起步难、资源少”的痛点,万州出台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的10条措施,设立区级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累计支持66名青年博士开展创新研究,投入资金达330万元。近三年(2023-2025),万州区共有26名科技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项、占全区立项数的77%,青年科技人才已然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未来,万州计划在3年内打造10个创新创业示范团队、40个人才工作室,为青年人才搭建更坚实的成长阶梯。

技能人才培养紧扣产业需求。万州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从“基础好”向“服务好”转型,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数控技术、船舶维修等专业与经开区产业集群精准匹配。通过打造21个市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举办川渝长江经济带内河航运船员技能大赛等赛事,培育出了一批“平湖工匠”,让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实现价值跃升。

高校人才“富矿”也得到充分挖掘。围绕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万州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65个见习基地,链接5000多家合作企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博士联盟”等平台的建立,创新“政府出题、联盟答题”模式,推动240多名博士进入专家库,推动科研项目落地转化,真正实现学术成果既上“书架”也上“货架”。

用心留才服务暖心凝聚人心

“从申请到入住只用了一周,两室一厅的公寓每月租金只要几百元,楼下健身房、阅览室一应俱全。”中科金龙公司的硕士杨绍兰谈起入住玉安人才公寓的体验,满意之情溢于言表。这句朴实的评价,印证了万州“以最好服务留住人才”的理念。这座城市深知,留住人才不仅要靠政策红利,更要靠情感温度。

安居保障,解除人才后顾之忧。万州采取新建、改建、盘活存量等多种方式,筹集14个人才住房项目、3551套房源,覆盖从单间到三室一厅多种户型,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符合条件的人才可免费入住并享受安居补贴,3年内购房还能获得额外支持;初来求职的学子可在青年人才驿站享受7天免费住宿,让“落脚难”不再成为阻碍。如今,依托公寓点位、商圈、大学生聚集地等打造的青年人才街区和社区正在逐步成形,让人才住得安心、生活舒心。

生活服务,彰显城市温度。万州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健康体检、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70多项服务打包提供,实现“一窗受理、全程代办”。针对青年人才需求,定期举办“三峡之恋”交友活动,破解“社交圈窄”的难题;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动态评选“十佳”科技特派员,让青年人才感受到尊重与关怀。从子女入学到配偶就业,从学术交流到职称评定,每一件“关键小事”的妥善解决,都在编织着留住人才的“情感纽带”。

营造干事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万州坚持“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在第二届三峡人才节发布393个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岗位,让人才各得其所。大全泰来公司建立“引才为先、留用为本”的机制,将人才节引进的35名专业技术人才打造成企业技术中心核心力量,获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节会引才、企业用才的典范。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的推行,让威科赛乐宋世金等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推动产业技术不断突破。

才兴业旺 协同发展谱写新篇

人才的集聚,正转化为万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在医疗领域,印明柱团队建立国内首个中线癌专科,自主研发的特效药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使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成为全国肿瘤诊疗领域的新标杆;在工业战线,刘雪飞团队的钛合金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乡村振兴一线,科技特派员带着技术走进田间地头,推动万州柠檬、玫瑰香橙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人才的活力,同样绽放在区域协同的舞台上。万州牵头组建的渝东北大学生就创联盟,已推动9200名青年来万留万就业创业,成为区域人才蓄水池;与开州联合主办的就业创业对接活动,让“三峡人才牌”越打越响,持续提升渝东北人才吸引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万州人才工作的蓝图愈发清晰。第三届重庆三峡人才节已进入筹备倒计时,3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目标、1万个岗位的供给计划,彰显着这座城市求贤若渴的初心。

从诺贝尔奖工作站的科研突破,到青年人才街区的烟火日常;从实验室里的技术革新,到产业一线的工匠传承,万州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环境,迎接八方英才。

长江潮涌处,扬帆正当时。当三峡的涛声与人才的脚步声共鸣时,这座城市必将在人才强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让“才聚大三峡•赋能大产业•服务大发展”的愿景,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 唐国利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