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一城山水证“两山” 绘就生态新画卷
2025-06-20 11:15
每年四月,武隆石桥苗族土家乡一棵四十米高的乌杨树上,总是聚满了忙着育雏的苍鹭。苍鹭们或衔枝垒巢,或捕鱼喂食,清脆的鸟鸣声在林间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图景。
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物种,苍鹭对栖息地的要求十分苛刻。这群苍鹭在石桥乡已繁衍生息十余载,从最初的零星几只壮大到五百余只,幼鸟孵化量连年攀升,成为武隆践行“两山论”的鲜活注脚。
放眼全域,武隆始终高站位扛牢生态责任,高标准推进环境治理,全面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协同推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篇。
夏日的仙女山大草原,化身清凉的“天然氧吧”,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大家在绿茵上漫步赏景、围坐野餐,和孩童追逐嬉笑,尽享绿意与凉爽。这份沁人心脾的清新呼吸,正是武隆匠心守护蓝天的馈赠——2025年1-5月,武隆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40天,位列国控点第2位,5月份空气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均为全市重点控制区域第一名。近五年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4.2%(344天)以上,PM2.5浓度持续走低,“清新武隆”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泛舟乌江,澄江如练,碧波荡漾,正是清代诗人梅若翁笔下“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的盛景。清澈透亮的江水不仅扮靓城市,更哺育着依水而居的千家万户,庇护着鱼翔浅底、生生不息,这湾润泽万物的清流,已然化作宝贵的生态财富。如今的武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辖区“两江一河”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国、市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勾勒出“水清岸绿”的生态脉络。
生态之美,亦在生物多样性的蓬勃绽放。今年4月,白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出现了5只野生鸳鸯活动觅食的身影,这是首次在武隆辖区记录到野生鸳鸯活动,标志着白马山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突破。这并非个例,白马山中,云豹、林麝、黑叶猴、小熊猫等20余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栖居山林,各类“三有”保护动物繁衍生息,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立体图鉴。
在筑牢生态本底的道路上,武隆持续深耕。实施乌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多个绿化项目,持续优化“两带多廊多绿核”生态安全格局,全力打造“特色山水城市”。把生态投入转化为发展红利,全国森林生态休闲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成效斐然,以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发展,让“山区”变“景区”的梦想照进现实。武隆正以绿水青山为底,绘就“百姓富、生态美”的时代画卷。
(武隆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思言 通讯员 江小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