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探索“水利+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7-08 10:47

近日,记者在黔江区城西街道洞塘河畔看到,一幅水清岸绿、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全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重点工程,洞塘河片区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和文化赋能,不仅让这条曾经淤塞的河道重焕生机,更成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清淤后的洞塘河一角

沿着洞塘河漫步,从洞塘水库管理处到洞塘河门口的4.93公里河段已焕然一新。工程团队采用“生态护岸+清淤疏浚+环境整治”的系统治理模式,累计完成清淤疏浚4.64公里,建设生态护岸3.41公里。这些措施不仅恢复了河道的自然形态,更显著提升了防洪能力。

在洞塘社区,居民对河道治理带来的变化感触颇深,特别是配套实施的人居环境提升工程,让整个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河道治理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更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洞塘水韵”景观节点,每到周末都会迎来游客。当地村民李大姐在河边摆起了小摊,“自从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小生意也越来越好。”像李大姐这样依托水美乡村建设实现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据统计,自景观节点开放以来,周边已新增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主体多家,带动了不少人就业。

黔江区水文化教育基地的建成开放,则为这片水域增添了文化内涵。基地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生动展现了黔江治水历史和水利科技发展。来自重庆主城的张先生带着孩子参观后表示:“孩子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也对这里的治水成果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关云印象景点,昔日的荒滩变成了亲水步道和观景平台。当地政府还定期在这里举办民俗表演和农产品展销活动,既丰富了游客体验,又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洞塘社区的柑橘种植户老刘说:“以前卖橘子要挑到城里去卖,现在游客直接到村里来买,价格还比市场上高。”

这一系列变化,正是黔江区探索“水利+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水系治理带动乡村旅游,再通过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据初步统计,项目实施以来,洞塘河片区游客量已大幅增加,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增长,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前,黔江区正计划将洞塘河片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区域。黔江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水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让更多乡村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未来,随着更多“水美乡村”示范项目的建成,黔江区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 黔江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詹米璐   审核: 胡东强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