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绳与高铁的时空对话—— 一名彭水人跨越半个世纪的交通体验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7-02 15:56

“彭水通高铁了,我要去坐一坐。”近日,在阿依河景区上班的赵顺发,趁着休息日,赶到彭水西站,买了一张前往重庆东站的高铁票。

6月27日,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彭水迈入了“高铁时代”。这让在乌江边土生土长的万足镇农民赵顺发激动不已。“以前到重庆主城要一两天,现在只要40分钟,我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这个速度。”今年61岁的赵顺发说,50年前,他第一次走出彭水,还是乘坐乌江上的木船。

纤绳时期的木船,国道时期的中巴车,高速公路开通后的大巴车,渝怀铁路开通后的火车,这些充满时代记忆的交通工具,赵顺发都坐了个遍。在这场纤绳与高铁的时空对话中,折射出彭水交通史的变迁,反映了彭水将“山水困局”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山水经济”故事。

水路记忆:江河上的纤痕岁月

乌江水,碧波荡漾。

赵顺发乘坐的G8682次列车从彭水西站呼啸而出,穿越隧道,跨过黄草乌江特大桥,窗外蜿蜒的乌江尽收眼底。此时,曾经乌江上“嘿咗,嘿咗……”的拉纤号子声,萦绕在他脑海中。

▲旅客在彭水西站下车。

赵顺发曾在乌江上拉过纤、撑过船,教会他撑船和喊拉纤号子的师傅,正是万足当地有名的老纤夫黄祖学。

今年82岁的黄祖学,对乌江有一种抹不去的情感。他时常来到乌江边,用手轻轻抚摸纤痕凹槽。“这条江,当年是活命的路,也是要命的路。”

1958年,年仅15岁的黄祖学便跟在父辈身后,纤绳深深勒入稚嫩的肩膀。“脚蹬石头手扒沙,嘿咗!前面还有水石桠,嘿咗……”在激流险滩中,他们拉着满载食盐、布匹的船只,搏命前行。

“一组12条帮帮船过凶滩,得耗上一整天。”黄祖学说:“那时每拉一次纤,都有工钱,那是一家人的经济来源。”

▲乌江流域的纤夫。

一根纤绳,成为黄祖学等乌江两岸纤夫当年的谋生工具。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乌江水运是彭水联通外界的命脉。

56岁的李清胜,18岁起便在乌江上“讨生活”。然而,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的建成投用,水运逐渐落幕。如今,彭水依托乌江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以往江面上的客船变成游船。李清胜现在掌舵的是“九黎01号”游船。

“以前载人是为了出行,现在是载着大家游山玩水。”李清胜说,熟悉的航道,熟悉的舵轮,驱动的船只已从交通功能转变成旅游功能,远去的拉纤号子变成了游船的汽笛声,乌江航道有了新的定义。

公路往事:车轮上的愚公精神

乌江边,山路弯弯。

赵顺发乘坐的高铁很快穿越白马山隧道。“以前翻白马山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只要分分钟。”赵顺发谈起以前的乘车经历,仍心有余悸。

当时,赵顺发乘车从彭水到重庆主城,走老319国道,白马山是必经之路。“硬是佩服那些司机,拐个弯,方向盘都要打满圈,轮胎压着悬崖边转。坐车的人,手心都攥出汗了!”赵顺发说。

赵顺发口中的“险”,开了30多年货车的费小康也深有体会。这条蜿蜒的盘山公路,一侧是峭壁,一侧是乌江。雨季塌方、冬季凝冻如同家常便饭。白马山、三道拐、胡二坨……这些地方,让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胆寒。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险峻异常的国道,却是彭水曾经不可或缺的交通命脉。

“出彭水,货车里塞满粮食、煤炭、桐油;回彭水,又满载盐巴、副食、日用品。”费小康说,正是这条“险路”,彭水的山货才得以运出大山,生活必需品才得以运回彭水。

“那时,彭水到重庆主城400多公里,要跑13个小时!开着货车,心想要是有条高速公路,该多好啊!”今年62岁的退休货车司机严乾明说。

2009年,渝湘高速公路彭水段建成通车,严乾明的梦想变成现实。这条崭新的高速公路,如巨龙般穿越崇山峻岭,将彭水至重庆主城的车程时间缩短至3个小时。

当大家还在感受渝湘高速带来的便捷时,另一个“天堑变通途”的传奇正在悄然书写。

▲渝湘复线高速公路磨寨乌江特大桥。

2020年,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彭水段启动建设,曹江钧作为中铁十一局彭酉路1标项目部的爆破工程师,亲眼见证了这条“天路”的建设。

“在山区修高速公路,大山和深沟是最大的拦路虎。”曹江钧说,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就是一场与地质险境的较量过程:穿越4个煤层瓦斯区,战胜最高每小时4000余立方米的溶洞涌水,克服高墩大跨的技术极限,在悬崖峭壁上艰难作业……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在大山深处上演。

从老国道的颠簸坎坷到高速公路的平稳舒适,彭水的交通网络,正从以往的“线状”结构,向如今的“网状”格局蜕变。截至2024年底,彭水公路通车里程达8448.19公里。这条越织越密、不断升级的交通网络,不仅改变了群众的出行方式,更勾勒出彭水县域经济“因路而兴”的新图景。

铁路新生:轨道上的时代飞跃

乌江上,桥梁纵横。

当赵顺发返程乘坐的G8693次列车飞驰过清水坪乌江特大桥时,在相距几百米的渝怀铁路彭水乌江大桥上,一列“绿巨人”动车也驶过桥梁,两列不同时代的火车相遇乌江,同框而行,分别述说着武陵山区交通变迁的铁轨故事。

▲高铁列车行驶在彭水境内。

2006年1月,渝怀铁路全线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条连接重庆主城和湖南怀化的铁路,横穿武陵山区,这也是彭水的首条钢铁动脉。

“出去打工、读书、旅游,多数人选择坐火车。”赵顺发说,渝怀铁路开通后,坐火车成为大家远行的主要选择。特别是岁末年初,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火车站,人山人海,肩挨肩、脚挨脚,挤都挤不动。

今年61岁的李代怀,在交通战线工作了40多年,渝怀铁路建设带来的变化,他感触颇深:渝怀铁路的开通运营,打通了彭水的对外大通道,不仅改写了彭水的交通历史,还让彭水发展的“路”更宽。

彭水的铁轨故事,还在不断延续。2020年,随着渝怀铁路二线建成投用,彭水首次开通“绿巨人”动车,从重庆主城3个小时就能到达彭水县城。时隔5年,高铁开进苗乡,从重庆东站出发,一路驶来,最高时速350公里,最快只需40分钟。

▲“绿巨人”行驶在渝怀铁路彭水段。

彭水迈入“高铁时代”,如何实现轨道上的时代飞跃?从彭水精心推出的“文旅+高铁”系列活动,可以找到答案:彭水充分发挥“生态、民族、文化”三大特色,与周边区县跨区域协作,携手打造“高铁快行+慢游体验”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创新打造民俗风情、非遗主题、唐风宋韵等十大主题线路,让游客在彭水吃得地道、住得安逸、玩得尽兴、购得放心。

“现在这么方便,来彭水旅游的人更多了!”走出彭水西站,赵顺发说,他要继续撑着船,载着更多游客领略彭水的山水风光,把悠远的乌江拉纤号子,唱给更多的游客听。

(赵勇 廖唯 陈兴盛 李亚军 杨元忠 赵应波)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