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礼让镇廖俊:以诗为杖 在摇晃的人生中绽放生命之花
2025-09-29 11:37
煤油灯
作者:廖俊
走远的故乡
被乡愁喊回
蒲公英于寒冷的风里
举着送走母亲时的挽幛
门前,被风吹弯了腰的柏树
极像父亲彻夜的哮喘
一盏煤油灯忽明忽暗
那时,母亲就坐在八仙桌旁
为我们兄妹缝补破旧的衣裳
曾经四世同堂的廖家大院
我用尽全力也无法推开
那扇虚掩的大门——
门外,那条奔流不息的小河边的石墩上
依稀回荡着母亲捣衣的捶响
一声、二声、三声……
路旁,野菊花清香扑鼻
母亲尚未失散的体温
仿佛仍守在八仙桌旁
缝补我站立不稳的生活
那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哟
几时才能照亮母亲
忧郁的眼神
在梁平区礼让镇玉石村,常能见到一个摇摇晃晃的身影——这是58岁的残疾诗人廖俊,他用500多首诗歌在国家级刊物上留下印记,以钢铁意志挣脱小儿麻痹症的桎梏,书写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史诗。
命运多舛:以坚韧迎击人生无常
1966年,廖俊出生在玉石村农家。襁褓中便遭遇小儿麻痹症,双手变形、双腿无力。童年时,他背靠土墙挪步,衣衫常磨出破洞;田埂上爬行时,屡次跌入泥泞。9岁方能踉跄行走,13岁以旁听生身份入学。求学路坎坷异常——风雨天常摔进田埂沾满泥水,但他从未缺课。一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在他心中种下文学种子。18岁完成小学学业,这段知识积累成为他逐梦的基石。
笔耕不辍:以诗歌照亮人生至暗时刻
离开学校后,廖俊每日放牛、做饭,即便多次摔倒致骨关节脱臼落下二级残疾,仍坚持自学,放牛间隙常揣书坐在山坡阅读。80年代广播里的诗唤醒他的诗人梦:“我也要当诗人!”
写诗对廖俊是生命搏斗。他需用拇指和食指夹笔、中指固定,面部涨红用力稳住身体,才能写出歪扭字迹。笔芯常折断、纸张常戳破,写几行便需喘息。但完成诗作时,“将心声诉诸笔端”的喜悦胜过疲惫。30余平方米的简陋屋内,他常写作至深夜:“生活困顿时,诗歌是精神支撑。”
玉石村的云朵、山雀、邻里“龙门阵”皆成诗行。80年代末,处女作《母亲》被梁平广播电台采用,听到广播时他激动得双手颤抖。此后《心里的歌》再获采用,坚定创作决心。为寄诗稿,他摇摇晃晃步行一小时至镇上,风雨中不知跌倒多少次,却始终攥紧诗稿。作品渐次登上《大三峡》《扬子江》等刊物;1993年,《一首心底的歌》获“三峡杯”全国征文优秀奖;1994年,《马》获“赤壁杯”精短文学优秀奖;1995年《单恋》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录。
百折不挠:以勤奋抵达梦想彼岸
正当诗歌创作渐入佳境时,母亲确诊肝硬化。家中积蓄耗尽,连盐钱都要精打细算,但他仍坚持写作学习,摇摇晃晃去发小家借书。母亲辞世当日,他仍在山坡放牛读书,妹妹嘶哑的呼喊打破宁静,他连滚带爬奔回家,望见母亲安详躺在床上,瞬间瘫软在地。母亲临终前“要自立自强”的叮嘱,成为他此后创作的力量源泉。
2019年,《煤油灯》获“五月花”杯全国残疾人诗歌大赛优秀奖,他受邀赴京领奖。这是他首次远行,坐在飞机上望向窗外时,他轻声呢喃:“妈妈,我得奖了,要去北京了。”近四十载春秋,廖俊创作了500余首诗歌,作品散见各级刊物,抽屉里的杂志、荣誉证书,是他对抗命运的勋章。
“诗歌是我摇摇晃晃行走世间的拐杖。”廖俊说。这根拐杖支撑他跨越残障、穿越苦痛、度过无数疲惫日夜,在孤独中始终怀抱希望。他最大心愿是攒够钱出版个人诗集,让世人看见:一位梁平残疾诗人,如何以诗为杖,在人间走出属于自己的璀璨之路。
如今,廖俊依然每天摇摇晃晃地行走在玉石村的乡间小路上。他的身影虽不稳,但脚步坚定;诗作虽朴素,却字字千钧。这位梁平诗人用生命诠释:纵使命运多舛如蜀道,热爱与坚持亦可劈开荆棘,让生命之花在摇晃的人间绽放永恒的光芒。
(常臣臣)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