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音乐人何光辉30多年只做一件事:把乡音谱成曲 让老调子“活”起来
2025-07-05 16:32
6月25日,2025重庆市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合唱决赛现场,聚光灯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身影——垫江音乐人何光辉左腿打着厚重石膏,右手拄着拐杖,却以惊人的力量挥动双臂,划出精准节拍。汗水顺着鬓角滑落,浸透了胸前的乐谱,也晕染开他三十余年深耕本土音乐的执着。
01
“腿折了,指挥棒不能停!”

一个月前,何光辉在担任比赛评委时不慎从舞台跌落,左腿骨折。医生要求静养,可全市合唱比赛在即。他咬着牙,每天拄着拐杖准时出现在排练厅,“队员们都在拼,我这个带头人退不得!”
受伤的脚肿得像发面馒头,何光辉找了个高凳架着伤腿,手里的指挥棒却一刻不停。队员们被他的坚持感染,自发分成4个小组,每天线上“交作业”互相打磨。有人刚做完手术插着尿管赶来,有人饿着肚子练到深夜......
短短一个月,何光辉带领团队完成了往常四个月的排练量。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最终斩获全市第一名,创下垫江合唱团历史最好成绩。
02
76字遗诗,谱出千万人的泪

“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去年夏天,垫江县沙坪小学的黄葛树下,何光辉领唱的《示儿》刚落音,红领巾们眼里已泛起泪光。
《示儿》原是红岩英烈蓝蒂裕1949年就义前,在烟盒上写给5岁儿子蓝耕荒的76字遗诗。这位垫江走出的烈士,是《红岩》中“蓝胡子”的原型。
何光辉偶然读到这首诗时,心像被揪着:“同为垫江人,得让这段故事被更多人听见。”他决定为《示儿》谱曲,把诗抄在兜里,走路都在琢磨。初稿两天就完成,可总觉得“差口气”。“这首诗前半段是父亲的柔,后半段是革命者的刚,转换不对就失了真。”为此,他翻遍蓝蒂裕的史料,看遍其子女的回忆视频,那页抄诗的纸被读得边角发皱。
深夜琴房里,琴键被何光辉弹得发烫,旋律改了数十版。半个月后,歌曲《示儿》终于定稿:低回处似父亲耳语,激昂时如冲锋号角。首演特意选在蓝蒂裕曾任教的沙坪小学,当旋律响起,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汇。烈士蓝蒂裕的子女闻讯赶来现场聆听这首歌,“这曲子,读懂了父亲的心。”
如今,这首歌感动千万网友,何光辉正筹划拍摄MV,让更多人听见这段跨越时空的父爱与信仰。
03
乡音谱成曲,让老调子“活”起来

“这唱的啥?像外语似的。”2022年夏天,高峰镇稻田边,学生的嘀咕让何光辉心头一紧。几位老人正哼唱着祖传的薅秧调子,会唱的人已寥寥无几。
“再不抢救就真没了!”何光辉扛起录音设备蹲在老人跟前。方言难辨就录视频逐句听,用拼音标注声调;曲调规律不清,就扎进档案馆查资料。
半年调研,两个月创作,《薅出幸福薅出歌》在垫江乡村春晚一炮走红——前奏响起,白发老人跟着拍手,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人群中不时有人跟唱。这首歌成功入选市级创作扶持项目。何光辉又牵头成立"高峰薅秧歌"非遗团队,两年间演出30余场。
如今,何光辉正筹备新作《垫江咂酒》,“我要写出庄稼人捧着酒碗谈收成的热乎气”。
04
30多年的音乐长征

深耕基层音乐教育三十多年,何光辉最懂山区孩子对音乐的渴望。
2015年起,何光辉带领音协会员走遍垫江26个乡镇送教。自费加油的票据攒了厚厚一沓,他却说:“只要音乐的种子能种进孩子们心里,值!”
2021年,“垫江县何光辉音乐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从最初的15人发展到50多名教育志愿者。他立下规矩:每学年开学前全县音乐教师培训,每学期两次送教下乡,雷打不动。
这些年,何光辉组织文艺骨干50余次深入基层,创作《豆花谣》《开山号子》等18首本土歌曲,开展送文化下乡46场,惠及群众16.8万人次。
夕阳下,56岁的何光辉轻轻合上钢琴盖,目光坚定望向远方田野。他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垫江的故事、乡土的记忆,都谱进音符里。这位扎根泥土的音乐人,正用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
>>>记者手记
琴弦上的守望者
在垫江这片热土上,何光辉用三十多年光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乡土乐章。他的故事,是艺术与土地最质朴的对话,是音符与汗水最真挚的融合。为烈士遗诗谱曲时的深夜研磨,挖掘非遗时的田间蹲守,送教下乡时的山路颠簸,都在诉说一个音乐人对土地的赤诚。他用旋律打捞记忆,让烈士的赤诚、非遗的厚重,化作流淌在垫江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为新时代乡土文化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