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黑珍珠” 党徽映红致富路——记沙河乡安全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杨飞
2025-07-02 11:05
2023 年6月5日,沙河乡安全村迎来一位特殊的“新村民”——来自宝武特冶航研科技有限公司的80后党员杨飞。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他带着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和共产党员的赤诚,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深耕两载,将150亩的黑花生从“山间杂粮”打造成年销25万元的支柱产业,更用70盏路灯、10组广播喇叭改善村民的生活。
(杨飞(右一)查看黑花生长势。记者 何明燕 摄)
党员初心照前路:从科技精英到乡村建设者
“以前农村培养了我,现在我要回到农村去服务。”这句朴实的承诺,源自杨飞心中深埋的党员基因。杨飞的外公也是共产党员,儿时,外公讲述的集体生产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了奉献的种子。少年时期,家遇大旱,邻居老党员一句“只要我有水吃,你们就有水吃”的担当,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当组织选派驻村干部时,这位曾负责科技研发和质量管理的科技骨干主动请缨,带着“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信念,来到了与老家綦江地貌相似的垫江县沙河乡安全村。
初到安全村,杨飞面对的是黑花生产业的窘迫:150亩黑花生的销售几乎全靠消费帮扶和朋友圈零星售卖,村民“不敢多种、种了难卖”的顾虑深深刺痛了他。
“作为党员,就是要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站出来。”杨飞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安全村黑花生走出困境,让这颗“黑珍珠”照亮村民的致富路。
(安全村黑花生。受访者供图)
依托公司科研院所优势,杨飞第一时间联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重庆站,对安全村黑花生进行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全项检测,让小小黑花生有了“科学身份证”,并牵头制作了安全村黑花生宣传册,用科学数据为农产品“背书”。
精准把脉“开良方”:黑花生变身“金豆子”
“无品牌、缺渠道、包装简单。”经多次走访村民和与村支“两委“”交流,杨飞梳理出安全村黑花生产业的三大痛点。他以科研人的严谨,为产业发展“开药方”。
在品牌塑造上,他把“安全村黑花生”升级为“垫江黑花生”,并启动地理标识申请工作。“驻村以来,我去过奉节县砚瓦村、巫山县下庄村、开州区厚坝镇现代农业园等地考察他们的产业发展情况,通过考察,我深刻体会到品牌对农产品的带动效应。”杨飞说,他想让黑花生走出安全村,走出垫江,走向全国。
在渠道拓展方面,杨飞主张打破“九月卖一季”的传统,依托快大厨食品产业(重庆)有限公司的网络销售平台和重庆消费帮扶馆开启线上销售,让黑花生能全年供应。并且,建议沙河乡统筹建立网销平台,统一运营管理,鼓励“村干部+村民”直播带货,对各村农产品进行集中销售。针对帮扶消费不可持续性问题,杨飞主动与市委统战部帮扶集团和垫江县文化和旅游委员会帮扶集团下属单位对接订单,如今仅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和垫江县中医院的订单每年就达数千斤。2023年、2024年,安全村黑花生总销量超2.5万斤,销售额超50万元,带动村民务工实现年增收 2 万余元。
(杨飞(左一)和村民采收黑花生。受访者供图)
在质量把控方面,杨飞带领村民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采收、清洗、晾晒、筛选、包装全链条把控,确保黑花生“原生态”。针对村民花生选品不严的问题,杨飞创新设立“村民质量监督员”岗位,将网络退货率降为零。此外,杨飞还将黑花生的包装从简单的5斤、10斤装,升级为含营养介绍的精品礼盒,并推出1斤、半斤装的小规格适应网销。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基础货+精品礼盒’双轨模式,既供应线上大宗交易,又做线下高端市场。”杨飞说,产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出“滚雪球效应”,像脱贫监测户廖禄祥从种1分地自给自足到扩种1.5亩,年收入增加数千元;全村种植面积从150亩增至250 亩。
民生答卷暖民心:70盏路灯照亮乡村振兴路
“按要求,我们只需要遍访低收入农户,但杨书记带着我们走完了全村在家200多户。”工作队员郑明建的话道出杨飞的党员担当。
(杨飞(右一)走访村民。受访者供图)
“杨书记,村广播喇叭坏了,能不能修哦?”走访中,村民向他提出了需求,杨飞记在了心里。回办公室后,杨飞详细了解了安全村的塆院位置和广播喇叭的损毁情况,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023年底,杨飞争取到3万元资金,安装10组广播喇叭,获得村民一致好评。
“微信我不太会用,听通知都是广播。现在开会通知、惠民政策、产业申报我都不得整漏了。”村民廖术平的肯定让杨飞更加坚定了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随后,又有村民向杨飞反映,村里路灯少、亮度低,晚上出行十分不便。了解情况后,杨飞又联系原单位,申请6万元专项资金,为村里加装70盏路灯。
(安全村加装路灯。受访者供图)
村民廖云超因孩子考上大专,担心大专学历不被认可,犹豫是否让孩子继续上学。杨飞知道后,连夜查阅专业资料,用“一技之长斩断穷根”的道理说服廖云超,让孩子得以顺利入学。
杨飞有一个走访记录本,每到一户,他都仔细了解村民的生活情况,记下村民需要工作队解决的问题。两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村里每一寸土地,80余项村民诉求全部销号。
在安全村的山乡巨变中,杨飞用行动诠释党员角色,深入基层,为民服务,让党徽在青山绿水间闪耀光芒,照亮安全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