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工作 不断夯实现代化新开州绿色本底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02 15:04

阳春三月,帅乡大地青山苍翠、碧水蜿蜒,一幅如诗如画的生态长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开州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工作要求,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为统揽,在治水兴林上精准发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美丽重庆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河湖治理实现高效能
春水润泽,湖鸟欢歌。春日的汉丰湖,水天一色、澄明如镜,垂柳新芽与缤纷花树倒映水中,勾勒出灵动的水墨丹青。这幅生态图景的背后,是我区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坚实步履。
近年来,我区以强化责任落实为核心,全面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区双总河长率先垂范巡河调研,批示督办重点问题,以“头雁领航”之势推动全区治水蓝图落地。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定期开展巡河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有效提升了河湖管理保护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
边管护边治理,重修复促发展,系统施策,绘就人水和谐新图景。我区加大投入,实施了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等河湖治理项目,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

汉丰湖绿意环抱  徐心炯 摄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时节,南河两岸风景如画。开州区与四川省开江县山脉相连、水系同源。近年来,两地不断深化河长制区域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动实施跨界河流(南河)“一河一策”和河流健康评价工作,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查,共护一泓清水。
2024年,我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2%,其中3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年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为周边地区及下游提供了优质水源。
森林资源保护成效突出
开州的四季,景致各异: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荫清凉,秋见层林尽染,冬藏水墨银装。
保护青山,从源头抓起。我区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进一步压实各级林长防火责任,对重点火源、重点人群、重要区域、重点时段严防死守,认真落实涉林火情“135”早期处理和“十户联防”工作机制。我区还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提质扩面国土绿化,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提升林业灾害防控能力。签订《万开林长制跨区域联防联治一体化协作框架协议》,建立完善联防联治体制机制。

南山绿意盎然 罗凯 摄

2024年,我区以林长制为统领,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56.5%以上,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全年未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有效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
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方面,我区采取有力措施,实现疫点数量、发生面积和病(枯)死松树数量的“三下降”,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汉丰湖的晨雾还未散尽,白鹭掠过水面,惊起层层涟漪。雪宝山云海翻涌处,莽莽林海壮美如画,筑起绿色防线。

雪宝山十里坪  易雷 摄

如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成为人民的生态福祉,护绿、爱绿、逐绿也成了全社会共同的追求,开州绿色发展画卷铺展得更广阔、更灵动。
守好绿水青山,厚植生态本色。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新方法,着力推动河长制、林长制走深走实,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林子都实现了专人管护,一系列工作亮点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践行“两山论”的鲜活样本。
“我区建立了完善的河长制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河流的管理和保护水平。此外,注重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通过打造一批生态治理示范河流,带动全区河流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我区高质量推进林长制,在林草资源管理、国有林场改革、自然保护地建设、有害生物防控、林业行政执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市林业局的通报表扬。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迈向新时代,我区将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化河长制和林长制,进一步加大河湖治理力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系统描绘好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来源: 开州发布  
编辑: 宋若冰   审核: 王成 主编:王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