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政协联合协商 社区食堂烹出养老“暖心餐”
2025-10-13 14:13
为积极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近日,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协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政协聚焦老年人“一顿饭”的民生实事,携手开展“社区食堂养老助餐”联合协商,共同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成都市新都区政协主席李勇、九龙坡区政协主席黄红,成都市新都区副区长马宗祥、成都市新都区政协副主席詹友军,九龙坡区副区长青梅、九龙坡区政协副主席程涛参加相关活动。
深入一线
为幸福“食”事踩点探路
10月11日上午11时30分,杨家坪街道团结路社区老年食堂内饭菜香气四溢。明净的自选橱窗里,近20道热气腾腾的现炒菜品一字排开,不少老人正有序排队,不紧不慢地挑选着心仪的午餐。
▲市民在杨家坪街道团结路社区老年食堂用餐。 记者 曹鸣鸥 摄
“叔叔,你这一盘饭菜很旺实哦!价格贵不贵?味道怎么样?”
“可以!品种多,又干净,看到好吃的都想打点。我们老年人还能享受就餐补贴,十几块钱就能吃得又好又放心,比自己在家做方便太多了!”
当天,由“新龙”政协相关负责人、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政协委员及专家代表组成的联合考察团一行,走进这暖意融融的社区老年食堂,实地察看就餐环境、了解普惠政策落地情况、关切询问菜品供应与价格。
“食材的采购渠道能保证新鲜吗?”“外带打包另外收费吗?”考察团成员们边看边问,与用餐老人亲切交流,仔细听取最真实的反响,并不时记录下观察与建议。
此外,考察团一行还前往位于杨家坪商圈的重百银发经济主题馆。听介绍、看产品、亲身体验,考察团通过沉浸式调研,对银发经济的前沿业态、市场潜力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把握。
委员献策
促进两地经验共享
据了解,“新龙”两地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发展银发经济的政策要求,聚焦老年人“就餐难”问题,以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协同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设施建设。在探索中,两地既立足区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更在理念、方法与成效上积累了诸多可互鉴的宝贵经验。
在社区食堂建设“新龙”联合协商会议上,这些来自一线的观察与思考迅速转化为建言献策的务实成果。两地政协委员、专家代表围绕创新运营模式、强化权责管理、提升就餐体验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推动两地合作,促进经验共享。
成都市新都区政协委员杨晓玲建议,推动助餐点错峰运营、多元服务,在非餐时段开放场地提供茶饮、简餐等服务,面向社会实行差异化定价;承接社区活动餐、小型聚会餐等订单,盘活闲置资源,提高场地与人力利用率,逐步形成“公益为基、经营补亏”的可持续运营机制。
九龙坡区政协委员徐杨指出,当前社区食堂面临运营经济基础薄弱、公众认知中政府关联度高、责任边界模糊三大现实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兼顾市场和公共属性的风险防控体系,为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协同推进
打造区域合作新样板
近年来,在两地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新龙”政协紧密携手,聚焦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重点领域,成功开展了多项联合协商。基于“新龙”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经济同体的深厚基础,以及共同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迫切需求,今年将“社区食堂养老助餐”定为年度联合协商重点,旨在通过协同调研、共商对策,助力破解养老助餐“办得起、办得久、办得好、办得实”的难题。
如何推动社区食堂从“有”到“优”,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协商会现场,两地政府、政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集思广益,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建议。
“我们将学习九龙坡区‘每月调度’机制,建立‘周研判+月分析+季评估’的助餐服务联席工作机制,对全区停运助餐点位开展专项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并分类整改。”成都市新都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九龙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动社区食堂向西部覆盖,持续探索多元助餐模式,依托“九龙养老”“愉悦养老”等平台,将社区食堂建设融入数字治理大局。
李勇指出,要深化合作共识,推动两地社区养老助餐服务在标准互认、资源互通、政策协同等方面先行先试,相互借鉴在运营模式、食品安全监管、智慧化应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共促社区养老助餐协同推进;要聚焦关键环节,探索建立或完善两地相关部门间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项建议的责任单位、落实路径和时限要求,着力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见效。
黄红强调,要凝聚“民生优先”共识,引导各界别、各党派和广大政协委员,围绕养老助餐这一民心工程,最大范围地增进理解、消除疑虑、汇聚合力,绘就养老助餐“同心圆”;要聚焦“难点堵点”攻坚,重点关注两地养老助餐发展规划的协同、配套支持政策的出台、示范性社区食堂的打造、跨区域经验模式的交流推广等,当好政策落实“助推器”;要健全“长效协同”机制,围绕医养结合、智慧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其他重点议题,拓展联合协商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区域合作“新样板”。
记者 黄秋彤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