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赏花到赏花经济,农村增活力的路还有多长?——合川区双凤李花与太和桃花新业态观察
2025-03-26 15:53
正所谓花有约,人不误。春日的合川双凤镇,万亩李花如雪漫山,举着自拍杆的游客在花间直播;30公里外的太和镇,灼灼桃花映红山间,身着汉服的采风者在花间定格倩影。然而,如此美丽的巴渝春色,也产生了迥异的经济图景,当无人机掠过山间桃李花海,这片土地需要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需建立从“赏花”到“赏花经济”的转型路径。
▲双凤镇保合观光园
现实:二次消费转化率低
飞猪《2025年春季出游快报》显示,今年3月份以来,全国踏青赏花游热度环比大增超5倍,重庆热度排全国前十。重庆旅行社及相关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9%,休闲观光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1%,名胜风景区管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3%。在双凤李花园区公路两侧和入山空地上,农产品市集成为独特风景线。银发摊主们将自家产的新鲜蔬菜、土鸡蛋、现制葱油饼等山货铺陈开来,用质朴的乡音招揽生意。
“趁着花开游客多,交300块摊位费凑个热闹。”满头银发的李婆婆背篓里装着现挖的野葱和折耳根,布满皱纹的脸上透着期盼。然而,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却暗藏隐忧。
▲双凤镇保合观光园
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不足2小时,二次消费转化率低,这是两地共同存在的问题。尽管双凤打造了农旅融合模式,但30万人次的年客流量仅带来了人流量。反观太和镇近15万游客创造的消费总额,更多依赖于“合川黄桃”的农产品销售。同时也存在垃圾处理滞后、部分坡道陡峭泥泞、业态同质化、游客体验单一、产业链条短等问题。
“这里的花开得确实漂亮,随便拍几张就是大片。”在双凤镇的花海里,来自重庆主城区的游客李女士一边调整角度拍摄,一边感叹道,“不过这边除了花,能玩的不多,拍完就走了。”李女士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游客的想法。这种单纯的“赏花+旅拍”模式导致游客驻留时间短,消费层次单一,赏花经济的消费变现能力仍有待提升。
在太和镇的赏花路旁,张大爷正摆摊售卖自家种植的蔬菜和采集的桃胶。“今年花开得好,来看花的人也多,但买东西的却不多。”张大爷无奈地说。游客王女士也直言:“产品没特色、包装粗糙,宁愿网购。”这一情况也暴露了当前赏花经济的核心问题。“赏花经济不是地摊经济”,即便有当地农特产品销售,也因缺乏品牌化、包装粗糙、体验感不足,而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双凤镇保合观光园
赏花游线缺乏科学规划,导致游客游览体验感不佳,影响其整体满意度。一位抱着孩子的杨先生皱眉说,由于缺乏观赏路线、景观节点和标识系统设计,游客观赏体验差。除此之外,景区的公服设施不足、缺乏维护人员,影响游客的二次到访意愿。
破题:从赏花到赏花经济
升华拓宽赏花体验渠道,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仅靠“赏花”难以形成稳定的经济链条,需结合当地特色,打造沉浸式旅游项目和综合性的赏花产业。例如,推出桃花采摘、花瓣茶手工制作、桃胶DIY等互动体验,增强游客参与感。
挖掘深耕文化创意,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针对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可以联合专业团队进行产品包装升级,推出系列主题伴手礼,如桃花糕点、李花蜂蜜、桃木饰品等,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结合当地文化,开发李花主题明信片、桃花诗集等创意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此外,政府与企业可联手打造“李花桃花主题市集”,利用电商直播、社交媒体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
规划先行、因地施策,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规划,设计观赏路线,布设休息区、观景台、亲子游乐区等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度。同时,加强景区维护,引导游客文明赏花。此外,在重要赏花节点设立文创商铺、特色美食摊位等,打造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项目。
赏花经济不仅是短暂的“流量红利”,更应成为地方经济的长期增长点。若能抓住机遇,通过产业升级、服务提升、品牌塑造等方式,推动赏花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将实现从“短暂流量”到“长久价值”的跃迁,让花海真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王成)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