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渠溪河治理工程:防洪生态双线并进 滨水民生画卷徐徐铺展
2025-09-04 11:13
晨雾未散,渠溪河畔已漾起生机——丰都县三元镇水文化广场里,孩童追着泡泡跑过绿植丛,白鹭忽从河面掠过,翅尖划开粼粼波光;兴龙镇老洞河工地上,吊车臂在晨光中舒展,浇筑声与河水声交织成独特的“建设乐章”。
作为丰都县“江河安澜”行动的重点水利工程,渠溪河治理项目自2024年12月启动以来,始终以“防洪筑基、生态赋能、民生为要”为导向,由丰都县水利工程服务中心统筹推进,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总投资1.01亿元,治理范围覆盖渠溪河干流47.789公里及深基沟、熊溪河等9条支流16.028公里,串联董家镇、双龙镇等7个乡镇。截至目前,项目关键工点已初显成效,正按730日历天工期稳步推进,一幅“河畅、水清、岸绿、人和”的民生生态图景,正沿着渠溪河岸慢慢铺展。
生态护岸:
硬屏障裹着 “软绿意”
“你看这石笼挡墙,缝里都长出草了!”在仁沙镇永平寨村段护岸现场,村民李建国蹲下身,指尖轻触格宾石笼间冒出的狗牙根。这段1.003公里的护岸已全面完工,3-3.5米高的石笼挡墙如“生态铠甲”般护住河岸,孔隙间的狗牙根、紫花苜蓿等植物顺着石缝蔓延,与临水侧的仿木栏杆、垂柳相映成趣,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25%跃升至90%。
“传统挡墙硬邦邦,这石笼墙却能‘呼吸’。”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项目相关负责人踩着2米宽的混凝土步道介绍,石笼透水性强,既能抵御洪水冲刷,又能让河水自然渗透滋养岸坡,如今水下麦穗鱼的种群数量比去年多了三成,沿岸200亩基本农田也彻底告别“汛期怕淹、枯期怕旱”的困境。
支流治理同样藏着生态巧思。深基沟河段,20米宽的生态缓冲带里,芦苇、香蒲长得齐腰高,工人正手持检测仪记录植株成活率:“存活率都超85%,这些草能拦住并净化田里溢出的少量化肥和农药,不让污染物进河。”
民生广场:
小空间装着 “大幸福”
“以前想找个地方遛娃都难,现在这广场啥都有!”在三元镇水文化广场,市民张秀兰正带着孙子在跑道上玩耍,广场另一侧,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摆着龙门阵。
这座5965平方米的广场,60%面积被绿植覆盖,垂柳、枫杨错落分布,透水铺装的路面踩上去松软,雨水花园里的菖蒲正抽新芽。“夏天来这儿最舒服,既能休闲健身,还能看白鹭。” 张秀兰笑着说,这里已经成为镇上居民的“民生客厅”。
而仁沙镇、社坛镇的两处水文化广场(合计5035平方米),场地已经平整完毕,垂柳、健身器材等材料陆续进场,预计明年春季完工后,将为更多村民提供“推窗见绿、出门享闲”的好去处。
施工一线:
抢进度不忘“生态线”
兴龙镇老洞河接龙场段的施工热潮,与秋日的清爽形成鲜明对比——吊车吊起0.8立方米的大块石,精准放入C20埋石砼挡墙的浇筑槽中,工人手持振捣棒,将混凝土与石块压实成一体,部分挡墙顶部已安装好仿木栏杆,透着几分生态气息。
“这段687米的挡墙,现在完成了290.5米,进度42.3%。” 施工负责人指着图纸介绍,挡墙顶宽1.2-1.4米、高4-5米,嵌入大块石后抗压强度提升15%,“但我们不只追求‘结实’,每500米就留一个‘生态缺口’,方便鱼儿洄游,不能让挡墙把河道的‘生态路’堵了。”
施工现场的生态保护同样不松劲。安全员每天巡查3次,施工废水必须经沉淀池处理后才能排放,就连疏浚出的9.65万立方米淤泥,也全部经过脱水、无害化处理,变成绿化种植土,铺在护岸坡上、广场绿地里。“到现在,沿线没发生过一起生态破坏事件。”项目负责人说。
智慧监测:
大数据守护“清水流”
渠溪河干流监测站内,一块大屏幕正实时跳动着数据——15个水质点位的pH值、溶解氧,8处视频监控的河道画面,还有雨量、水位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我们的‘智慧大脑’,能24小时盯着渠溪河的‘健康状况’。” 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调出7月的监测记录,“当时老洞河支流溶解氧略低,系统秒级预警,我们当天就清理了周边1.2公里的农业废弃物,3天就恢复正常了。”
丰都县水利工程服务中心负责人王龙变指着屏幕上的无人机航拍图介绍,这套数字防洪模块已对接县IRS平台和市局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就连岸坡植被长势,都能通过无人机精准测算,“比如仁沙镇护岸的植被覆盖率,无人机算出来是90%,和人工监测就差3个百分点,数据准、反应快,才能守住这一河清水。”
目前,12台河道全天候巡检设备已布设在干流关键河段,如同为渠溪河装上“千里眼”,时刻守护着流域的生态与安全。
政企协同:同心绘就“幸福岸”
“渠溪河治理不是‘修完就走’,是要给老百姓留下一条‘长久受益的幸福河’。”王龙变望着缓缓流淌的渠溪河说,项目建成后,63公里的滨水廊道不仅能保障3.8万人的饮水安全、7万亩农田的灌溉需要,更能成为三峡库区中小河流“防洪 + 生态 + 民生”协同治理的样板。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负责人魏兆耀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兴龙镇挡墙剩余工段、支流生态缓冲带的建设,“既要抢进度,更要保质量、守生态,争取明年底全面完工,让渠溪河真正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安全线’‘生态带’‘幸福岸’。”
(陶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