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电动自行车滥用远光灯现象亟待规范
2025-07-09 14:28
近日,记者途经县城转山堡隧道附近,发现一轿车车主与电动自行车车主争执。听轿车车主描述,因电动车从対向驶来时打开了远光灯,导致其视线受到影响,与路边车辆发生剐蹭。
随着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电动自行车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滥用远光灯的现象尤为严重。
夜间骑行强光刺眼安全隐患突出
近日晚9点,记者在县城平都大道观察发现,不少电动自行车车主开启高亮度LED车灯,其中部分车辆甚至加装强光手电或改装大功率车灯,光线直射对向行人及车辆。
“有些车的灯比机动车远光灯还亮,照得我眼前一片白,根本看不清路。”市民张女士抱怨道。她曾因对面电动自行车灯光太强,不慎撞上路边护栏,所幸仅受轻伤。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行人都反映,夜间遭遇强光照射时,会出现短暂“致盲”,极易发生碰撞或摔倒。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电动自行车车主,发现部分人并未意识到滥用远光灯的危害。一位外卖骑手坦言:“我们晚上跑单要赶时间,灯光亮一点能看清路,没想过会影响别人。”而另一位改装车灯的车主则说:“原装灯不够亮,我自己换了个更亮的,觉得安全些。”
显然,许多电动自行车车主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选择使用更亮的灯光,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用灯习惯,正在成为新的交通安全隐患。
法规空白与执法困境管理难度大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远光灯的使用有明确规定,如“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相对方向来车150米以外改用近光灯”,但对于电动自行车灯光使用,却缺乏具体细则。
在实际执法中,交警通常只能对明显影响交通的强光装置进行警告或拆除,但难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市场上售卖的高亮度车灯和改装配件缺乏监管。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电动自行车强光LED灯”,发现大量商品标榜“超亮”“射程百米”,部分甚至宣称“秒杀汽车远光灯”。这些产品价格低廉,安装简单。
记者查询《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现行标准发现,只对电动自行车前灯近光灯做了相关角度光度数值上限要求,并未明确约束远光灯的功能和亮度。
安全出行需共同努力
采访中,多位市民向记者表达了他们对电动自行车滥用远光灯现象的担忧,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和管理。
家住平都大道附近的退休教师陈先生建议:“应该像机动车一样,对电动自行车灯光设置明确标准,比如亮度上限、照射角度等。”
“可以在重点路段设置检查点,对违规改装车灯的行为进行处罚,就像查酒驾一样形成震慑。”市民王女士说
外卖骑手小李则从从业者角度提出建议:“平台应该修改考核制度,不能一味追求速度。我们也不想开强光灯,但有时候为了赶时间不得已。”
多位受访市民一致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要完善法规标准,加强执法管理,也要增强市民文明出行意识,同时鼓励企业研发更安全的照明产品。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营造安全、文明的夜间出行环境。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外卖骑手的话:“我知道强光会影响别人,但为了赶时间没办法。”这句话折射出一个深层问题:当效率与安全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
每束刺眼的强光背后,可能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劳动者,也可能是一个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治理这一问题,不能简单依靠处罚,更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
城市交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连锁反应。文明用灯不仅关乎法规,更体现着一个城市公民的素养与担当。期待相关部门尽快填补法规空白,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而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应该在追求自身便利时,多考虑一下那束光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困扰。
安全、文明的出行环境,需要每一束灯光都找到恰当的位置与亮度。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