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焕发活力 乡土文化薪火相传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6-27 15:08

高家镇太运村罗边槽,坐落于海拔800米的山间,是始建于清代的村落,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原名迎兵槽,后更名为罗边槽。

“太运村罗边槽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0%,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日白雪皑皑,夏季凉风习习,周边自然资源丰富。”高家镇党委宣传委员李剑霞说。

古朴的木质房屋

古朴建筑显魅力 历史风貌得传承

罗边槽共有房屋建筑33栋,布局独特,房屋密集且纵横交错,掩映在大片松林之中,肌理清晰,格局完整,与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近日,记者走进村民廖培明的家,该建筑自东向西坐落,房屋成一字型排布,主体建筑两层,建筑堡坎、基础为条石垒砌,墙身为木板,主屋屋顶为青瓦,房屋主体为咖啡色,一楼为堂屋及居住空间,正屋双开木门,二楼为厢房。

“这座房子是我们家祖辈传下来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虽然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人都搬进了新房子,但我还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情感。”60多岁的廖培明指着自家的房子,眼中满是自豪地说。

据了解,罗边槽大院建筑以木、石、乡土建材修建,独特的土家吊脚楼和石头基础技艺为研究当地乡土建造提供了丰富素材。民居形式多样,串斗木房多见“四合院”“丁字型”“一字型”等结构,每栋房屋正面屋檐外侧设石柱,形成阶阴,预防滴水侵蚀,别具一格。

据《太运乡志》记载,罗边槽村落的雏形可追溯至清代湖广填四川时期,张氏先祖张七老爷率族人从湖北迁徙至此,依山就势开垦定居,并以四合院为原型逐步构建起纵横交错的建筑群落。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已经将这些传统建筑列入了保护名录,并加大了修缮和保护的力度,确保罗边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得以延续和传承。

青石铺就的石阶

自然风光旖旎美 生态宜居乐陶陶

罗边槽村落地貌类型复杂,有高山、沟壑、梯田、缓坡,自然环境种类丰富。

走进罗边槽,只见山体陡峭,植被丰茂,南侧为山顶视线开阔,村民多居住在各梯田缓坡处。这里的水体景观也尤为迷人,罗边槽至百步滩,处于深丘区,岸坡陡峻,两边是林地,风景优美。而村庄独特的山地地形更是造就了独特的台地梯田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罗边槽现在的公共基础设施水、电、交通、通讯等基本功能齐全,为村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李剑霞说。

在罗边槽,村民们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厕所已经逐渐改为更加卫生的形式,保持清洁、宜居的环境。

村规民约引领好 乡风文明新风貌

“我们去年已经挂好传统村落的牌,准备以传统村落为基础,再加上罗边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村民们发展种植业,增加收入。”太运村党总支书记谭燕说。

据了解,罗边槽目前产业有辣椒和西瓜产业。在播种、施肥、采摘、搬运等各环节中,周边村民可以就近务工,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的双赢。

漫步罗边槽村,青瓦白墙间流淌着邻里互助的温情,村民们以诚相待、和睦共处,处处彰显着淳朴民风。而这份和谐背后,详尽的村规民约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容涵盖乡村环境治理、邻里纠纷调解、乡风文明建设、公共设施维护等多个关键领域,从垃圾分类到尊老爱幼,从红白喜事简办到集体事务参与,事无巨细均有规范,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让文明乡风浸润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 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胡东强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