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城市管理局:推动城市治理效能“硬核”升级 绘就民生实景画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1-08 10:43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4年,涪陵区城市管理局积极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紧扣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努力交出城市品质提升高分报表。2024年二季度,垃圾分类及市容环境卫生指标列全市生态报表A档,在全市城市综合管理考核中获主城新区组第一名,为推动全市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涪陵城区灯火璀璨美丽夜景航拍

园林绿化焕发盎然生机

北纬30°花园城市初露芳华

2024年12月29日,岁至年终,风和日暖。冬日暖阳透过树叶倾洒在新建的涪陵高山湾社区公园的每个角落,不少市民聚集在公园聊天、锻炼身体。

“感谢城市管理部门为咱们老百姓办的一件实事好事!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如今建成公园后不仅有健身器材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在林下休闲,享受大自然美景。”家住涪陵城迎宾大道贵博·金海湾小区的彭大姐高兴地说。

崇义街道高山湾社区公园位于涪陵城迎宾大道桥南第一村公交站附近,该地块原有植被较为单一,且群众休憩活动空间较小。为有效推进涪陵城市社区公园建设,打造“林下空间市民共享绿地”,提供老少适宜、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2024年4月以来,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积极行动,科学设计,按照“因地制宜、厉行节约”的原则,合理利用中心现有苗木资源,并自筹资金,启动高山湾社区公园建设工程。除保留原有高大乔木外,对林下采光不好,长势较差的植被进行一一梳理,再根据现有地形地貌硬质铺装地砖500余平方米,栽植结香、红瑞木等绿化植物面积1100余平方米,安装上肢牵引器、大转轮等7套健身器材,并于2024年6月17日完工投用。

涪陵乌江大桥江南桥头园林绿化景观

“街头绿地提质一直是近年来涪陵的重点民生实事,我们大力改善植物过密、空间郁闭、互动性不强等问题,运用园林艺术手法对城市主干道转盘、节点、中分带和周边小游园等街头绿地进行提档升级。”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邬建坤说,在街头绿地提质中,因地制宜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健身活动器材等,打造“一老一小”城市绿荫工程,更好地满足群众游憩休闲、运动健身等日常生活需要,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涪陵乌杨树体育公园桥下空间

2024年,涪陵区城市管理局抓好创建工作。完成了涪陵区城市绿地遥感调查(二期)、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年)、涪陵区公园体系规划(2021-2035年)等,2个单位成功创建重庆市园林城镇(街道)、园林式市街,力争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园林城市。推进公园建设。推进全龄友好公园标准化建设,打造高山湾社区公园、望州西路等3个口袋公园。瑞鳞公园风格新颖,成为网红。启动双宝公园滑坡治理工程。推进8万平方米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完成烟草花园、望州公园、白鹤森林公园等3个公园适老化和适儿化更新提质改造。科学增绿添彩。完成聚贤大道、变电站、区人武部闲置地等3个街头绿地提质工程,完成涪州大道、长涪汇、涪陵东高速公路出口等7个节点增花添彩项目,打造慧谷湖科创小镇月亮湾慢行绿道,新增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35公顷。2024年在重庆市城市管理公园工作中,涪陵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列全市B档。

垃圾分类引领时代潮流

谱写绿色低碳大篇章

“您好!我是涪陵区城市管理局绿色环保志愿者,请问您了解垃圾分类吗?这是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可以帮您准确分好生活垃圾。”

在涪陵泽胜中央广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知道,生活垃圾可以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四类……”连日来,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在敦仁街道太平街社区开展“美丽涪陵分类先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党员志愿者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并通过互动式提问帮助居民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方法,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促进形成环保志愿者引领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新格局。

2024年,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在深化垃圾分类工作中,持续开展“混投、混收、混运”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典范小区等示范建设,打造市级垃圾分类先锋单元和细胞,全市首批垃圾分类先锋区创建通过验收。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升级改造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达81.5%。加快治理城乡环境卫生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城市公厕增量提质,规范“劳动者港湾”运行管理,打造“五分钟如厕圈”。持续开展城市管理领域生态环保问题排查整治。强化建筑垃圾管理。编制《涪陵区建筑垃圾处置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规范建筑垃圾处置、运输、消纳全流程管理。常态抓好水域清漂。累计出动清漂船舶2209艘次进行日常清漂保洁,投入作业人员11953人次,清理水域垃圾9266吨;每月开展干支流漂情巡查,强化次级河流清漂,发现整改相关问题5件。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涪陵区垃圾分类及市容环境卫生指标列全市生态报表A档、在全市城市综合管理考核中获主城新区组第一名、5个项目获评“重庆最美”。三季度,垃圾分类及市容环境卫生指标列全市A档,“无废城市”建设列全市A档。

市政设施支撑缓堵保畅

强本固安提升承载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涪陵高新区(综保区)太白大道、聚龙大道、鹤凤大道等车行道过往车辆较多,部分路面沉降破损坑坑洼洼,存在安全隐患。

“以前驾车经过高新区太白大道等路段时,路面破损坑坑洼洼,乘客怨声载道。如今整治后通行安全,感谢城市管理部门!”101路公交车驾驶员杨代柏赞不绝口。

这是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启动涪陵城车行道路平中修整治工程,做到“交通功能保障安全有力、路容环境焕然一新、整治质量明显改善”,全力提升打造高品质涪陵城市道路“颜值”的一个缩影。

2024年,涪陵区城市管理局持续开展路桥隧三年行动。实施江南城区道路整治工程、涪陵高新区(综保区)太白大道等3条道路整治工程等项目,实施涪陵白鹤梁大道高架桥涉水桥墩安全整治、涪陵沙溪大道护坡安全整治。推进城区照明设施专项整治。新改建LED路灯3881盏、修复线路22198米,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达99%。推进供水改造提速。完成2300户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出厂水质合格率100%;积极推进涪陵高新区(综保区)水厂前期工作,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完成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道8.1公里,公共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加强停车管理。停车难、停车贵,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商圈周边停车场车位日益紧张,出现占道停车等现象,高峰期车位更是一位难求,涪陵城区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为切实缓解停车压力,优化营商环境,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区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有效利用涪陵城市零星空地、闲置空地、桥下空间等“边角料”,因地制宜打造小微停车场。

“改造前,望州西路充电停车场是一块‘闲置地’,场内环境‘脏乱差’。”涪陵区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改造前结合商圈周边“停车难”问题,积极与荔枝街道等单位对接,通过多次现场踏勘、多方协调,在发挥地块最大利用价值的基础上,有效盘活闲置零星地块,建设生态充电停车场,新增41个车位、19个充电桩以满足新能源车辆的充电需求。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解决了周边小区、医院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赢得群众点赞。

“太好了,现在可以在这里停车,办事很方便。”谈起新建的望州西路充电停车场,市民肖先生竖起了大拇指。他表示,以前去办事,找不到车位。现在车位多了,还有指示牌引导,停车不愁了。

据统计,目前,涪陵城区已建成投用望州西路充电停车场、赖八省路停车场、瑞麟路停车场、涪州停车场、江东插旗临时停车场等,新增小微停车场泊位537个,新增错时共享停车泊位5453个,方便市民群众就近停放出行需求,有效缓解老小区、老学校、老医院、老商圈等“四老”区域停车难问题。

下一步,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将继续深挖城市潜在剩余空间,统筹利用闲置用地、边角地及桥下空间,精细、科学设置停车泊位,覆盖“四老”区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切口”做实“大民生”,最大限度释放停车空间,有效缓解涪陵城区停车难题,助力营商环境稳步提升。

深化改革理顺执法体制

包容审慎提升执法温度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2024年12月29日一早,在涪陵高新区(综保区)聚龙大道联合执法检查点,执法人员对过往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检查,发现不规范的运输车辆立即督促驾驶员改正。

在联合执法行动中,严格落实属事、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区城市管理局组织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牵头实施,区公安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6部门及各乡镇街道依职责协同配合的工作部署,进一步细化部门分工、明确重点任务、强化协作配合、优化工作措施,常规开展在建(拆迁)建筑工地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联合检查的同时,一体加强对建筑垃圾消纳场侵占林地、耕地、水域等情况的核实检查,打通各部门执法工作壁垒,构建起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而又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审批信息及时核查、案件线索及时移送、违法行为及时查处,有效破解“看得见管不着”的监管难题。严控源头、严管运输、严查处置,持续完善建筑垃圾产生、运输、消纳全链条监管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建筑垃圾监管高压态势。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2024年涪陵区城市管理局深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坚持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情理兼顾、包容审慎,打造了“城管进社区、涪务零距离”品牌。违法建筑整治。推进违法建筑分类处置,查处案件105件。推进别墅类低层高档商品住宅“私搭乱建”专项整治。市容秩序整治。综合治理乱张贴、乱刻画、乱涂写、乱吊挂、乱堆放等“五乱”现象,加强对“占道施工、私设地锁、私自接坡”等侵占市政设施治理。指导、协助街道取缔游摊26859处,清理乱堆乱放、乱吊挂等7506处,规范骑跨门经营10989处。查处市容环卫类案件179件。占挖围档治理。开展道路占挖及施工围挡专项治理。查处相关案件49起。扬尘污染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规范施工工地扬尘管理,推进辖区所有在建工地及消纳场进入“智慧化平台”。户外广告治理。启动实施规划外户外广告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拆除有碍观瞻、存在隐患的破损户外广告8949平方米。

数字建设赋能现代化治理

开启城市智治新纪元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在城市发展的任何阶段,在城市治理的任何环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再小都是城市管理中的大事。

2024年,涪陵区城市管理局着力打通数字化城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善意和人文关怀传导到涪陵城市的每个“神经末梢”。而每一项实实在在的城市管理举措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些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涪陵区城市管理局迭代优化板块体系架构,升级1个智慧中枢。重构跑道、子跑道为“9+34+N”体系架构,新增特色体征指标526项,设置预警阈值指标878项,绘制闭环处置流程图197张。高效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对照每条跑道、子跑道梳理关键绩效指标(KPI)181项,已完成104项指标上屏。稳步开展重点应用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全区停车场数据归集工作,推动停车场点数据联网接入“渝畅停”应用。完成“停车设施管理”多跨事件三级贯通。初步完成“街净巷洁智管一件事”“三张清单”编制,并申报提交至市级部门审核。揭榜领题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助手”开发试点任务,正与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快开发,拟于1月底上线运行。

共建共享释放发展活力

绘就民生福祉新画卷

2024年,涪陵区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这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思路”,也是涪陵百姓对城市治理工作的“心路”。

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坚持优化管理机制。推动组建区城市治理委员会,建立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执法队伍、事项、监管、监督、平台大综合一体化。优化城管服务。着力推进“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工作。探索1+1+3+N工作模式,以小微空间治理为切入口,将城市管理全要素、全事项进社区,将8个社区的桥下消极空间、边角灰空间增绿添园、增花添彩,并新增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和公厕、直饮水机等便民设施,让城市“边角料”逐渐成为生态“新空间”。倡导共管共治。深化拓展3·19城市管理服务主题周活动,迭代“门前三包五长制”,健全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常态化机制,城市管理问题有效处置率、市民满意度分别保持在97%、94%以上。

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近者悦远者来。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邬建坤表示,2025年,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区委六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积极打造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样板,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聚力体制构筑,打造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式;聚力机制优化,推进运营管控一体化;聚力安全底线,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聚力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高水平打造北纬30°花园城市;聚力绿色发展,优化垃圾分类体系;聚力以人为本,强化民生服务保障,迭代“城市治理进社区”;聚力法治引领,提升监管执法质效;聚力数字赋能,在形成数字重庆实战能力等8个方面努力实现新突破。持续加快城市品质提升,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实施“城市治理合伙人”机制,与专家合伙、与部门镇街合伙、与群众合伙,以“人民算法”构建服务型治理,更好地把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生活品质,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涪陵城市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来源: 涪陵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彭光瑞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