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推动殡葬服务降费提质走深走实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5-07-11 15:20

殡葬,既关乎千家万户的亲情大事,也映照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

2024年以来,江北区民政局以开展殡葬领域腐败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紧扣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服务差”“治丧难”等问题,全面推动殡葬服务领域提质增效。通过全方位排查、全过程监管、全链条治理,该区实现惠民降费与行业规范同步推进。目前已累计为300余户治丧群众节约丧葬费用约66万元。减免城乡困难群众惠民殡葬补贴134人,共计14.57万元;减免“96000”首次遗体运输费475人、补助城乡困难群众节地生态安葬9人,真正把“身后事”办成了“暖心事”。

“群众在治丧时最怕信息不透明、价格不清晰,我们通过一系列惠民举措,就是要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送别亲人。”江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价格乱、服务乱、监管弱,是群众对殡葬行业反映集中的三大难点。对此,江北区精准出招、靶向攻坚,联合区发改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殡葬服务成本核算,重新核定殡仪服务站基本项目和收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殡葬服务价格更加科学、透明。三家殡仪服务机构同步推进惠民化改革,共推出低价丧葬用品和服务26种,平均降幅达28%,其中最高降幅达44%,有效缓解了群众“治丧贵”难题。

在江北区郭家沱街道,一位居民提及治丧经历时感慨:“以前光一个灵堂布置就得花上好几千块,现在基本服务一站式搞定,还能享受惠民项目,我们老百姓真的得到了实惠。”

为了切实保障群众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江北区在殡葬服务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通过“明查+暗访”“随机+突击”等方式,先后开展18轮走访检查,重点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减免政策落实情况等进行逐项督查。针对发现的13项问题,全部限期整改、闭环销号,查处预售墓位、违规搭建灵棚、擅自变更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通过媒体通报曝光,形成有力震慑。

与此同时,江北区以数字手段助推监管升级,构建“人防+技防”监管机制。在全区重点区域安装红外线探头120套、智能卡口28套,成功制止散埋乱葬行为6起,清理无主坟墓4处、“活人墓”2座,推动殡葬管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

整治之本,在于制度;改革之道,在于长远。为从根本上破解殡葬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江北区同步推动新一轮规划建设,正式启动殡葬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新增1个殡仪服务站、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并鼓励条件成熟的镇街建设临时治丧点,织密服务网络、补齐设施短板,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治丧需求。

“我们不仅要解决群众的‘眼前急’,更要以制度设计谋划‘长远安’。推动殡葬服务均衡布局,是我们下阶段的重点任务。”江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道。

制度改革的另一面,是行业作风建设的持续深化。江北区民政局将殡葬服务纳入行业作风治理体系,以“96000”服务热线为监督抓手,畅通群众信访、网络、电话等投诉举报渠道,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理、动态反馈等制度,确保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此外,江北区还依托“开门整治”机制,组织24场线下活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拍摄发布《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宣传片,通过小视频、公众号、宣传栏等载体,多渠道普及惠民殡葬政策,推动文明殡葬理念深入人心。线上线下联动、政策服务并进,为群众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在逐步推动传统观念的转变。

在殡葬服务队伍建设方面,江北区坚持“强内功、提素质”,通过季度业务培训、半年赋权事项评估、岗位廉政谈话等方式,不断提升镇街、村社区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解力与服务执行力。同时,聚焦行业廉政风险,推进“以案四说”警示教育,用身边人、身边事警醒教育行业从业人员,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

一项改革的温度,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中;一项治理的力度,检验于百姓的满意度中。接下来,江北区民政局将继续以整治为契机,以改革为牵引,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提升殡葬服务质效,让更多的群众在告别亲人之际,感受到公平、温暖与尊严。

(杨晨)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胡东强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