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双胞胎考生的“同频不同道”——哥报清华物理 弟选北大数学
2025-07-04 15:30
高考成绩公布,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的双胞胎兄弟赵宏立、赵宏志取得优异成绩。引人关注的是,兄弟俩都对基础学科有着深厚的热爱:哥哥赵宏立填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弟弟赵宏志选择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目前正在等待录取结果。
性格差异:一个较真执着,一个内敛冷静
兄弟俩长相相似,性格却各有特点。
弟弟赵宏志说哥哥“傻些”。“他认准的事,比如选物理,就非常坚持,爸妈劝也不改。这点我挺佩服。”他觉得哥哥性格开朗阳光。
哥哥赵宏立则觉得弟弟“有点闷”。“他有想法,但有时不太说出来。”他补充道,“不过这也不一定是缺点。”
哥哥赵宏立喜欢运动,是校足球队前锋,短跑长跑都不错,聊起物理研究很有热情。弟弟赵宏志说话带点冷幽默,喜欢羽毛球和象棋,但自称水平一般,看书比较杂,对音乐绘画不太了解,言谈逻辑清晰。
学科选择:一个迷未知,一个爱逻辑
不同的性格,也反映在他们对学科的理解上。
弟弟赵宏志:“数学更像一种逻辑思维的艺术,它有自己独特的美。”他不喜欢机械刷题,更享受思考难题的过程:“真正的数学是探索未知,需要尝试、拆解、联想,甚至自己找方法。”解出难题的满足感,他觉得“像掌握了一种独特解法”。他常在学校书吧找书看,《古典数学难题与伽罗瓦理论》《证明与反驳》都是他感兴趣的。
哥哥赵宏立:“物理吸引我的,是它总有新的未知在前方。”一说起物理,他的语速就会变快。“物理不像数学有些规则是固定的,今天的理论,未来也可能被修正。”这份兴趣始于小学。听说“物化生里物理最难”,激起了他的好胜心。小学四五年级读到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虽然当时没完全看懂,但觉得非常奇妙。“后来能理解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觉得我应该走物理这条路。”
高中拼搏:意外领先与踏实逆袭
凭着这份热爱,两人在高中都付出了努力。
哥哥:意外领先后的专注。高一刚开始,赵宏立的目标是南京大学,想着“努力试试看”。结果第一次考试就考得“比班里其他同学都好”。“努力过头了,发现原来自己还行。”这让他对自己要求更高了。高三时,他对成绩的微小波动都很在意:“只要发现一点点问题,就立刻找原因解决。成绩稍微下降一点,我就很紧张,怕自己放松。”
弟弟:被鼓励后的“硬干”。高一没分科时,赵宏志的成绩不算突出,“政治历史学得不好”,只想着“考个还行的985”。分科后,蒋迪老师的肯定给了他很大信心,成绩提升,考过年级第一。进入高三,成绩有起伏,他有些焦虑,决定“直接硬干”:晚自习后继续学习、早上提前起床、上课认真记笔记……这些习惯都是在高三才真正养成的,学习比以前更踏实了。
默契与成长:同分同题与心得分享
作为双胞胎,两人有些有趣的默契。他们曾“考过完全一样的分”,也“错一样的题”。弟弟赵宏志笑着说有默契,但不是“心灵感应”:“我现在也不知道他在想啥。”
学习上,哥哥曾主动把自己总结的圆锥曲线“三个有用的结论”分享给弟弟,弟弟觉得“挺管用”。两人解题思路常不同,但很少争论,更像是在各自思考。
回顾高中,尤其是高三,兄弟俩都有体会。
哥哥:解决困难也是收获“高中三年也有挫折,但当我尽力去解决这些困难的时候,那种过程和成功的快乐是连在一起的,这让我的高中生活很充实。”赵宏立说,最深的记忆不是好成绩,而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弟弟:心态很重要“高考不只是考知识,更是考心理素质,是个综合考验。心智不成熟、不够坚韧,很难发挥好。”赵宏志说,到了后期,“名次反而不重要了,老盯着名次容易焦虑,专注做好眼前的事更重要。”
师长助力:精准点拨与看见热爱
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支持。
英语老师袁琳发现赵宏志做题习惯“先通读全文再选答案”比较慢,建议他“边读边选”,调整后效率提高了。班主任郭楠对兄弟俩的认真印象深刻:“查寝时有时看到他们在看大学教材,还是英文的,那种学习劲头让人佩服。”生物老师徐长江看到了他们的热爱:“宏立宏志是真心喜欢学习,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享受,是件快乐的事。”
那些在校园书吧看书、钻研题目、努力学习的日子,都留在了兄弟俩的记忆里。现在,一个期待着去清华探索物理的奥秘,一个向往着到北大钻研数学的逻辑。未来的路可能不同,但他们心底那份对知识纯粹的热爱,是一样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