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看川渝发展新变化 | 行走的课堂走进攀枝花 倾听三线精神回响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8-26 15:50

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触摸历史脉动、在火红年华景区体验奋斗豪情、在兰尖故事博物馆穿越时空对话……8月22日至24日,“小记者看川渝发展新变化”川渝青少年全媒体创新创意实践活动——“行走的课堂”走进四川省攀枝花市,20余名川渝小记者代表一同在三线建设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回响中,触摸川渝协同发展的强劲脉搏。

钢铁脊梁

于历史深处汲取精神滋养

小记者们研学之旅首站便直抵民族工业记忆的重要地标——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馆内逾两万件文物史料、三万张珍贵图片、长达万余分钟的口述历史影像,系统勾勒出那段“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火红岁月。当小记者通过多媒体看到1965年攀钢一号高炉出铁的珍贵影像时,不禁惊叹道:“原来我们脚下的铁路、手中的钢笔,都是三线建设的岁月见证。”小记者们在此的每一次驻足,都是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的一次深切体悟。这座熔铸了历史丰碑的文化高地,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正无声地为青少年们提供最为厚重和坚实的精神营养。

从宏观历史的磅礴叙事中走出,小记者们随即沉浸至更为具象可感的微观场景。位于攀枝花西区的火红年华景区,以其精心复原的老厂房、红砖房以及布满岁月痕迹的老式物件,瞬间将时光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这里不再是静止的展览,而是可触摸、可感知、可互动的活态历史空间。通过实景体验项目,小记者们得以模拟当年建设者们的工作与生活,感受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迸发出的建设激情与拼搏豪情,理解攀枝花从“七户人家一棵树”到“百里钢城”奇迹蜕变背后的艰辛与伟大。

青春笔墨

以新时代视角传递时代新声

新闻采访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在研学活动的教学环节,带队老师以攀枝花本地的历史文化景区与重庆地标洪崖洞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传授采访的实用技巧与方法,激发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表达欲,鼓励他们不只做信息的接收者,而是要主动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经过专业技能武装后的小记者们走进兰尖故事博物馆,在实践中思考,在体验中成长。“原来钛精矿主要采取公水联运方式,从攀枝花启运,经公路运输到重庆,再运往全国,这不就是川渝‘铁三角’的现代版吗?”博物馆内,传统的图文展示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完美融合,裸眼3D厅与互动展区以震撼的视觉呈现和趣味性的参与方式,生动追溯攀西大裂谷宝藏的开发历程,让小记者们在尖端科技营造的沉浸感中,掌握攀枝花因国家战略而生、随改革开放而兴的历史脉络。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重庆市委、共青团四川省委、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校外联主办,共青团攀枝花市委协办。接下来,行走的课堂系列研学活动还将走进成都等更多川渝代表性城市,引导青少年将沿途汲取的精神养分转化为成长中的不竭动力,切身感受川渝大地协同发展的强劲律动。

(黄伟 彭胥嘉)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