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讲述:“背篓专线”背后的采编故事
2024-12-31 15:34
2024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里,我们渝北区的“背篓专线”,以及广大勤劳的菜农,受到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便民的背篓车厢、方言语音播报、防空洞背篓菜市等等暖心场景,无不彰显我们重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暖,同时也为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参考“样本”。今年三月至六月底,笔者与同事蹲点“背篓专线”超三个月,协助央视的采访拍摄工作,能成为“背篓专线”新闻报道的一线参与者,我倍感荣幸。接下来,我要讲述的就是“背篓专线”背后的采编故事。
今年4月9日,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的老奶奶包绍怀,携女儿来到渝北区融媒体中心,给我们单位送上一封他们手写的感谢信,感谢我和央视记者不仅帮他们做了宣传,还买走了他们当天在早市剩下的蔬菜和橘子。没想到,我的举手之劳,还换来了他们的感谢,这让我很是感动。其实,这封感谢信只是我们采访“背篓专线”的一个插曲……
“背篓专线”就是重庆轨道四号线,它西起民安大道站,途经江北区、渝北区,终点是渝北区石船镇的黄岭站。今年2月7日,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寻味中国年”系列报道,播出了《穿城市而行 “背篓地铁”的暖心故事》这条新闻,就此引出了“背篓专线”的热度。全国各大媒体,甚至不少国外媒体,也相继对其进行了报道。
三月中旬,我和同事沈兵参与到“背篓专线”的深度报道中,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央视重庆总站的采访、拍摄。因为菜农要赶着搭乘6点半的第一班列车,他们通常6点左右,就会到轨道四号线的黄岭站或石船站。所以我们4点半就得起床,一番准备后,打车50分钟,赶到采访现场。
为了确保蔬菜新鲜,有的菜农会凌晨三点去下地摘菜,为了拍摄到他们摘菜、洗菜,以及从家里出发赶地铁的画面场景,我们就得两点从单位出发。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时,教我们新闻专业的老师给全班同学说过的话:“你们既然选择了新闻专业,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因为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通常是‘起得比鸡早、干活比牛累,吃得比猪差,下班比猫头鹰还晚’”。
当时,我们觉得这只不过就是老师的一句玩笑话,可现在想想,还真是形象贴切地反映了我们新闻采访工作。
从四月初开始,央视接连播放了有关“背篓专线”的后续报道,《重庆:春天里的“背篓专线”》《新闻特写——穿越城市的“背篓”》《重庆“背篓”专线上新 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开市》相继播出,这让我和同事品味到了付出的收获感。
随着“背篓专线”这些后续报道的推出,也引起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的关注。6月12日,新闻调查栏目组来到重庆,需要拍摄45分钟的节目。我和央视重庆总站的摄像记者刘雨老师参与到栏目组的拍摄工作中。这期间,重庆天气开始热了起来。 我们每天不仅要在凌晨三四点起床,还要直面白天高温天气的炙烤,三四天下来,有两位男同志出现明显的中暑症状,还有一位女记者,手臂和小腿被蚊虫叮咬得满是包块,皮肤出现了溃烂。
在这期间,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对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的村民冯忠福和包绍怀两位老人的采访拍摄过程。当天凌晨3点半,我们从住地出发,来到两位老人家里,他们家距离地铁站需要步行20多分钟,沿途遇到同村卖菜的邻居,便彼此寒暄着走向车站。
当时我们有三个机位,为了抓拍到他们交流的画面,刘雨老师便奔跑着去抢镜头。意外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只听噗通一声后,发现刘雨老师掉进了村民屋前的一条排水沟里。在掉入沟里的那一瞬间,他本能地护住了相机,而他的左肩和混凝土墙壁狠狠地撞在了一起。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我们冲上去发现,刘雨老师表情十分难受,并痛苦地呻吟着,就在我们准备搀扶他时,却听见他颤颤巍巍的声音:先不要扶我,我自己可以上来”,可随后却见他身体一软,直接跪在了排水沟里。
经过差不多一分钟的缓气,我们才将刘雨老师从排水沟里扶了起来,只见他满腿都是污泥,膝盖和手臂有严重擦伤,鲜血直流。他的左肩,也因为激烈碰撞受了伤,导致整个左手都无法动弹。
为了不影响后面的拍摄工作,《新闻调查》栏目的编导只好临时决定兵分两路,留下我和重庆总站的王磊主任照顾刘雨老师,他们则继续在夜幕中前行。
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刘雨老师不停地表达着歉意,说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影响了整个采访工作,并对王磊主任说,如无大碍就回来继续工作。遗憾的是,医院拍片结果显示:他左肩关节骨折。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欣慰的是,今年10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45分钟的专题片《背篓进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也算是刘雨老师对“背篓专线” 的“特别付出”吧。
经过各大媒体的关注报道,如今的“背篓专线”,还专为菜农们设置了背篓车厢和“方言播报”;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为“背篓专线”配套了“公交接驳车”,建起了“防空洞背篓菜市”,为菜农卖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一名记者,能踩中新闻热点,并用我们手中的镜头和纸笔,来展现我们重庆这座城市的温度,我觉得倍感荣幸。这不竟让我想起了读大学时班主任老师的的一句话:当您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电视上或报纸上,而在您没看到我们时,我们在去往新闻的路上。结合“背篓专线”的采访经历,我的感悟是:也有可能在“沟里”。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