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有了“电子身份证” 河湖配了“智慧河长”——城口绿色发展背后的“数字管家”
2025-08-21 21:18
8月初的一个凌晨,城口县生态环境局与县卫健委值班人员的手机屏幕同时亮起,一条来自“巴渝治废”系统的红色预警弹出:“周溪乡卫生院,废物贮存超时48小时未运输,请核实处置。”几乎同一时间,卫生院也收到了这条信息。
值班人员立即核对批次号,发现该院处理废弃物后,未补报流程至系统,才导致监管系统报警。相关负责人立即协调运输与经营单位完成流程补录,上传佐证材料。数小时内,预警信息经系统流转至县卫健委审核后销号——从发现问题到处置完成,全流程无声却高效。
这是城口以数字化手段治理污染的一个典型场景。近年来,依托“巴渝治废”“智慧河长”等系统,这座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县城,正尝试用数据重构生态保护的逻辑。
“巴渝治废”:垃圾有了“电子身份证”
“巴渝治废”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开发的危险废物监管系统,2024年7月,“问题治理”板块在城口上线。该系统对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实行信息化管理,涵盖管理计划、电子台账、申报登记与转移联单等环节,通过预设规则自动识别问题、发出预警。
周溪乡卫生院的预警处置是系统日常运行的一个例子。城口县生态环境局统计,该板块上线以来,已推送医废超时未运输、危废产废单位未纳管、生产月报未填报等预警1171个。
城口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以往垃圾监管系统依赖人工巡查的监管模式,如今,数字化手段让整个流程转为实时数据追踪,这相当于每一批废物都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其产生、贮存、转移和处理过程均可在线追溯。”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城口县危废重点监管单位中,5家接入了物联网智能称重设备,3家正在接入视频采集设备,1家正在接入工况采集设备。设备落地后,管理部门对固危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可实现“发现-移交-整改-销号”闭环高效管理。
“智慧河长”:212只“眼睛”守护河湖
河流治理也在经历数字化迭代。走进城口县河长办,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212台监控设备传回的河湖、水库画面。AI报警系统不间断分析影像数据,识别异常。
不久前,值班人员通过系统发现某河道存在砂石乱堆、占用河道现象,影响行洪安全和环境。执法人员迅速到场,平整河道、拆除违建。类似场景自系统投入以来已不鲜见——该平台实行24小时河道监控与出境断面水质监测,覆盖全县重要水域。
更值得关注的是跨区域协作。城口县河长办主动对接下游四川省万源市水利局,共享“智慧河长”监控数据,推动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截至目前,所有跨界河流涉河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
数字化也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在近年来城口县两次超标准洪水期间,水利部门通过系统监测到水库水位急速上涨,立即调度上游水库拦洪错峰,为下游万源地区人员疏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治污到绿色产业:数字赋能发展
数字化治理不只用于解决问题,更在重塑发展逻辑。
在污水治理方面,城口建立“1+2+N”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启动污水处理厂更新改造一期工程,技改扩容1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雨污管网29.8公里,消除城市污水收集设施空白区。全县市政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88.85公里,雨污错混接点和结构性病害整治率达100%。
这些努力反映在水质上:2024年,城口成为重庆市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清零的区县之一,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从废物追踪到河流监控,从污染治理到产业转型,数字技术正在城口悄然扎根。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数字管家”正用看不见的线条,编织着一张生态保护的网。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