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城口这家爱心面馆藏不住了
2025-05-16 14:15
在北大街有一家亿祥爱心面馆,门口摆放着一个红底的告示牌,上面写着:“爱心重庆小面,3块钱一碗”
走进这家爱心面馆,不大的店面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一边贴着醒目的“爱心重庆小面,3块钱一碗”字样,一边贴着“特困儿童、孤儿、军人(持证)享受免费就餐”。
六点刚到,老板陈成和店员就在后厨忙碌起来,熬汤、备菜、炒料,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我就是想让大家,特别是那些生活不易的人,能够吃上一口热乎饭。”陈成道出了开店的初衷。
“开这家爱心面馆的想法已经有一两年了。”陈成是一名经营酒水茶叶的个体户,童年时家境贫寒,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才度过那段艰辛的岁月,工作后她便积极投身于公益,回报社会。当她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也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今年初,爱心面馆正式筹备开业。
“虽然开店的大部分资金是我出的,但这家店其实更像是一个爱心汇集地。”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门口张贴着“资助捐款商家”和“献爱心个人捐款”海报,上面罗列着捐款1000元的17户商家和18名个人;门口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爱心小面寄存名单,捐赠人尹贵江、王毅,捐赠数量50碗;此外店内的净水器、门帘等物品上都张贴着捐赠人的名字。
“开店才短短2个多月,这本‘月捐册’上已经登记了几十名爱心人士,有些人甚至就没来过城口。”陈成边说边从墙上取下一本登记册,“我们把月捐定为10元,愿意每月捐赠的就会登记在这上面。”翻开登记册,重庆城口马祥秀、甘中宝、王正刚,四川成都赵子龙,重庆万州丁小红,贵州安龙廖必武······来自各个城市的爱心人士汇集在这本登记册上。
“师傅,二店的臊子已经送了,定的面条和包面皮马上就会送来,你看还差什么。”循着声音,记者见到一位坐着轮椅的青年出现在店门口。“他是店里的2名义工之一——小宝,因为以前跟我学唱山歌,所以叫我师傅。”陈成说,二店在政务服务中心对面,原来也是一家面馆,老板因无法继续经营便把店里的所有设备捐赠给他们了。
据了解,小宝名叫甘中宝,今年21岁,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店里的另一名义工是62岁的五保户李光德,他们都是在开店之初便主动和陈成商议要来做一名义工。现在甘中宝负责面馆管理以及财务,李光德负责采购。
“一直以来,我就受到了包括师傅在内的很多人的帮助,以我现在的状况待在家里也是父母的负担,出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回报大家对我的帮助,也能让我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甘中宝红着眼眶向记者讲诉道。
8点过,附近的老人、早市的菜农、环卫工人等陆续走进店内。“老板,一碗素小面,不要辣椒。”“老板,我那碗煮软些。”甘中宝则坐在店门口热情接待着客人。
分量足、味道好、实惠,这是客人对爱心小面最多的评价。
“这个3元的素小面分量足,不够还可以再加,免去了自己做饭的麻烦,还比我自己做的好吃。”今年70岁的王大爷独自居住在低坝子,爱心面馆开业后他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在采访中,陈成接到了城口县慈善总会的电话,告知她在店门口摆放捐款箱的提议已经通过。“这些捐款箱全部由城口慈善总会管理,我只提供场地。”
陈成坦言,开业两个多月来店里一直是亏损状态,也有客人质疑他们,但她和这些爱心人士会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
“如果后续有盈利,我会优先考虑店内两名义工的基本工资,其余收益依旧会捐给慈善总会。”陈成告诉记者,目前她正在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桃树坝寻找门店,希望将这些爱心小面惠及到更多需要的人。
记者手记
3元小面,承载的不仅是暖胃的热汤,更是滚烫的善意与生生不息的人间温情。蒸腾的热气模糊了食客与店主的身份界限,勾勒出守望相助的动人图景。这份微光照亮的不仅是为生活奔波的人,更折射出社会最本真的温度。期待这份星火般的善意,能化作燎原之势,让更多人相信,平凡日子里,善意从未缺席,温暖始终相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