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收入495万元 新四村以“有解思维”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2025-08-26 07:29
“何老板,这几天客户对丝瓜的需求很旺盛,你这边的备货得跟上啊!”8月22日上午9点40分,带着清晨数据分析的结果,璧山区河边镇新四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锋走进种植大户何胜友的友琴蔬菜种植园,仔细查看备货情况。
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如何让村级集体经济从“沉睡”中苏醒,迸发蓬勃生机?璧山区河边镇新四村的实践给出了亮眼答案——以有解思维为集体经济精准“把脉开方”,短短两年间,村集体经济年营收跃居璧山区村级组织榜首,去年更是创下495.36万元的营收佳绩。
建公司开“菜篮子直通车”:集体经济首破“零”壁垒
新四村蔬菜基地里,几位村民正忙着采摘苦瓜。翠绿的瓜条被小心摘下后,经分拣、装筐,很快整齐地码放在新四天枢商贸有限公司的配送车,一路驶向璧山城区。
“家里的活忙完了,有空就来基地搭把手。”在田埂边擦汗的村民王友碧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基地打工能挣工资,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小家和集体真成了一家人。”
这样的好日子,曾是王友碧和乡亲们不敢想的奢望。
距璧山城区10公里的新四村,曾因人口老龄化严重、土地大片撂荒、集体经济“空壳化”,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村”——村里多是老人与儿童。受制于村级资金短缺,各项事务推进乏力,加上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乡村发展陷入“泥潭”。
如何打破困局?村“两委”班子沉下去走访调研,在充分倾听民声后,从政策中找方向、在实践中谋出路。反复论证后,他们锚定突破口:以蔬菜种植为切入点,整合全村种植大户资源,联动养殖场与小型田园综合体,让农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蔬菜种出来了,销路是“卡脖子”的关键。2021年10月,村里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立了新四天枢商贸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第二家、璧山区首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公司,它以全村村民为“股东”,通过股权量化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村干部则兼职采购员、财务人员等岗位,合力推动公司起步。
“公司成立后,依托村里的农产品资源开展‘菜篮子’直通车配送业务,2021年就实现经营性收入75万元,一举打破集体经济‘零’的僵局。”新四村党委书记冉太伟说。
筑平台聚合力:破解产销“单行道”困局
新四天枢商贸有限公司起步后,发展难题接踵而至。村“两委”班子与驻村第一书记李锋依托数据分析,给村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做了一次“全面体检”。很快,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尽管村里有发展蔬菜种植的好基础,但销售渠道像“单行道”一样狭窄,规模种植效应尚未形成,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
数据为镜,方向渐明。“缺平台就建平台,缺渠道就拓渠道,规模不足就扩规模”,大家的思路愈发清晰:要让集体经济“活”起来,得先架起产销对接的“金桥”。
在村“两委”班子与李锋的推动下,新四天枢商贸有限公司顺利拿下食品经营许可证、扩大经营范围,搭建起农产品产销对接专业平台。
平台搭好了,他们又争取项目资金,在村里新建100余亩蔬菜大棚。“我们友琴蔬菜种植园,就是在村里支持下,从50来亩扩到100多亩的。”种植大户何胜友说。
“种植大户的成长,为集体经济提供了稳定优质的货源。”李锋解释,“相比零散种植户,大户的产品质量更可靠,也便于‘溯源’,能让客户更安心。”
不仅如此,为丰富产品矩阵,在镇里支持下,村里还联合高家铺子、六加一红心火龙果等企业“抱团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种类。
强对接育新能:绘就集体经济长远蓝图
农产品种类丰富了,如何持续拓宽销路?针对这一痛点,新四村不仅把村里和镇上的蔬菜、粮油、肉蛋、副食等送进区人民医院职工食堂,还为有需求的职工和市民提供点对点配送服务,将优质农产品推向区外市场。
尤其轨道交通璧铜线开通后,村里敏锐抓住机遇,配合河边镇党委政府打造“我到河边来赶场”特色品牌,将站前广场转型为“乡村大集市”——既为农产品开辟了新销路,也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超出预期。”冉太伟介绍,“订单农业+平台销售+特色集市”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还通过“农产品溯源”打响口碑,让集体经济的“盘子”越做越大。
因地制宜地探索,既夯实了村集体的“家底”,也化作老百姓“摸得着”的红利。去年,村集体经济净收益达40余万元,全部投入民生领域:从扩大农业生产到改善人居环境,从修葺村民房屋到提升医疗服务,从设置教育奖助金到开发公益性岗位,再到完善党群服务中心设施、丰富文化活动……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让村民真切体会到“集体经济强,自家日子好”。
但村“两委”班子清醒认识到,集体经济不能靠“一时热闹”,得筑牢长效发展根基。为此,村里在与医院、企业建立稳定产销对接长期合作机制的同时,着力培养本土致富带头人,让“外人带”转变为“自己干”。
着眼更长远的发展,村里已规划好新路径。“我们正申报数字乡村建设项目,计划在‘兰亭小筑’这个网红打卡点搭建助农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帮农户销货,同时培养一批本土电商人才。”李锋介绍,村里还在筹划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以延长产业链,计划引进智慧农业系统让田间劳作更省力、产出效益更高,同时将着力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从曾经的人口老龄化、土地撂荒的“空壳村”,到如今集体经济领跑全区、村民腰包渐鼓的活力乡村,新四村用有解思维蹚出的,不仅是集体经济的增收路,更是乡村振兴的智慧路。那些从撂荒土地上崛起的蔬菜大棚、站前广场变身的乡村集市,见证着集体经济从“零”到年入495万元的跨越,见证着村民从土地租金、务工收入中实现的多元增收,更见证着农产品溯源体系日趋完善、产销对接渠道持续拓宽的坚实步伐。而数字乡村建设的申报、农产品加工车间的筹划、智慧农业系统的引进,正让这份发展动能不断延续。
(刘畅 朱大亮 实习生 郭延松 文/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