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天!2400公里! “璧山眼镜老表”徒步拉萨“走”出新生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7-15 10:20

mmexport1752205057114

返回璧山后,黄代琪与家人合影。

  “人这一辈子不过30000多天,活成什么样子全靠自己,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7月10日,面对记者的镜头,“璧山眼镜老表”黄代琪语气坚定。

  这位32岁的璧山汉子,用93天的坚韧跋涉,跨越2400公里,成功完成了从璧山到拉萨的徒步壮举,在风雪与烈日中完成了一场关于勇气、坚持与蜕变的远征,也“走”出了新生。

mmexport1752205230465

到达拉萨,面对圣洁的布达拉宫,黄代琪内心充满踏实与自由。

  迷茫

  一首歌激活徒步念头

  经营二手车生意的黄代琪,近一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生意艰难,生活仿佛陷入循环往复的齿轮。“每天睁开眼就是吃饭、工作、睡觉,像台生锈的机器。”某个失眠的深夜,《蓝莲花》的旋律猝然撞入心扉,“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的歌词如惊雷般将他唤醒,一个疯狂的念头也在那一刻愈发清晰:“我要徒步去拉萨!”

  “现在想想,可能就是憋得太久了。”回忆徒步的初衷,黄代琪坦言。将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后,反应可想而知:妻子长达十分钟的沉默凝视,母亲声泪俱下地劝阻。当然,黄代琪也有支持者,他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当听到爸爸要徒步去拉萨的时候,我很担心爸爸,但是我也支持他,他是我学习的榜样。”10岁的儿子黄昊焱一直是爸爸的“铁粉”,这次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他这一边。

  选择拉萨,对黄代琪而言既是寻路,也是圆梦。“318国道的风景美丽如画,一直想亲眼去看看。也是为了实现自己20岁时的愿望,就像那句话所说:‘西藏缺氧,但不缺信仰’。” 就这样,3月29日,他背起一个52斤重的背包,毅然开启了徒步拉萨的旅程。

mmexport1752205255896

黄代琪徒步中用镜头记录美景

  慰藉

  旅途中的温暖“晴天”

  最初的几天,新鲜劲儿还没褪去。踩着家乡的路往陌生地界走,风里都是自由的味道,他对着镜头拍远山、拍晨雾,连呼吸都觉得轻快——总算从困住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了。可新鲜劲儿像沿途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散了。

  慢慢地,高强度的徒步也渐渐让他感到疲惫,内心的孤独感也愈发强烈。直播间的热心网友给他出了个主意:“找只狗作伴吧。”。

  他起初觉得一切都凭缘分,不愿强求,却没想到缘分来得如此突然。徒步的第七天,在四川资阳童家镇,黄代琪去菜市场买菜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带着两只狗的大学生,闲聊中得知,一只狗叫“晴天”,另一只叫“六月”,都是在学校附近捡到的,因学校不允许养,正打算送回老家。

  “我鼓起勇气,问他能不能送我一只。”当得知黄代琪徒步拉萨后,大学生毅然决定慷慨将“晴天”送给他,并笑着说:“让‘晴天’陪你走吧,说不定能给你带来好运,希望你的路上多些晴天。”

  那时的“晴天”刚满两个月,黄代琪用塑料袋装着它赶路。白天把它揣进怀里保暖,晚上在帐篷里分一半睡袋给它。随着路越走越远,“晴天”慢慢长大,又是机缘巧合下,在龙泉驿前往天泉的路上,他收获了一辆旧婴儿车,“晴天”走不动时,黄代琪就把它放进婴儿车里,让小狗能舒舒服服地躺着看风景。

  在海拔5000米的东达山,黄代琪因为高原反应和气温下降,身体极度不适,只能在一个简陋的牛棚里休息。夜晚,寒风呼啸着穿过牛棚的缝隙,气温低得让人难以忍受。黄代琪蜷缩在睡袋里,浑身瑟瑟发抖。这时,“晴天”悄悄地钻进了他的睡袋,紧紧地依偎在他的身边,用小小的身体为他带来一丝温暖。那一刻,黄代琪觉得所有的辛苦和寒冷都烟消云散了,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温暖。

  “从睡桥洞到睡牛棚到睡厕所,在我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是它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有它在身边,旅程变得更有意义了。”采访当天,“晴天”时不时蹭着他的膝盖撒娇,眼睛里满是依赖。“这趟旅程最幸运的就是遇到它。”黄代琪摸着晴天的头,眼眶微红,“它不是宠物,而像家人,是我的幸运星。”

mmexport1752205383313

黄代琪与驴友合影

  淬炼

  生死边缘的极限挑战

  从最开始的驴友作伴到后面的独行,从璧山到拉萨的2400公里路程,充满困难和挑战。

  “天路十八弯”是最让黄代琪难忘的挑战。这段路程蜿蜒曲折,路况极差。为了赶进度,黄代琪不得不选择在夜间前行。午夜时分,四周一片漆黑,只有手中的电筒发出微弱的光芒,他小心翼翼地推着改装过的婴儿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前进,脚下的碎石时不时地让他打滑,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深渊。那种恐惧和紧张,让他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恶劣的天气更是常客。4月29日,在四川甘孜穿越剪子山时,黄代琪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狂风夹杂着雪花,像刀子一样刮在他的脸上,瞬间,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能见度不足一米。他被困在山上整整三天,食物和水很快就消耗殆尽,寒冷和饥饿不断侵蚀着他的身体和意志,但一想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想到家乡的亲人朋友,他又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其实我觉得最危险的是一路上的大货车、自驾车辆,还有落石,以及不知何时就会悄无声息出现在周围的藏獒、野狗,最危险的一次,野狗的嘴巴离我只有几公分。”回忆起这些事,黄代琪仍然觉得有些后怕,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除了自然环境的挑战,身体上的疲惫和伤痛也一直困扰着他。93天的徒步,他穿破了3双鞋,双脚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水泡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有时候,膝盖和脚踝会因为过度劳累而疼痛难忍,每走一步都像针扎一样。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只是在休息的时候,用热水泡泡脚,揉揉疼痛的关节,然后继续前行。

  此外,网络上的质疑也给了黄代琪很大的压力。有人说他是假徒步,认为他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走完2400公里。这些质疑声曾让他感到沮丧和委屈,但他从未打过退堂鼓,这些声音反而成为了他前行的动力 。他知道,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回应这些质疑。于是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拉萨前进。

  温暖

  善意微光照亮前路

  旅程虽然充满艰辛,但黄代琪也收获了许多温暖的善意,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支撑他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拉萨。

  在铜梁,一位大哥看了他的直播,把自家的门市提供给他住。那天晚上,黄代琪睡了个安稳觉。最让他感动的是那辆“接力”而来的婴儿车。第二辆婴儿车坏了后,他正发愁时,接到朋友的电话:“我托自驾的驴友给你带了辆新车,你用着方便点。” 还有粉丝朋友们送来的荔枝、西瓜等水果,都让他受宠若惊,“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甜的水果!”

  陌生人的温暖同样铭心:是从龙泉驿前往天泉的路上,陌生老大爷赠与的旧婴儿车;是藏族阿妈端上的香喷喷的糌粑;是一路上遇到的驴友的亲切问候。

  “在徒步的路上,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加油!’‘一路顺风!’,说实话,真的很感动。”黄代琪还特意准备了一面旗,上面写着“璧山眼镜老表徒步拉萨”,每当遇到帮助过自己的人,就请他们签名,如今,这面旗上已经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

  旅途中刷到荣昌“卤鹅哥”为家乡代言的视频时,黄代琪心里突然一动:“人家能为家乡吆喝,我为啥不行?” 看着手机里“璧山眼镜老表”的账号名,他打定主意——分享318国道沿途风光的同时,得让家乡璧山也“露个脸”。

  于是,自此以后,黄代琪的镜头里除了雪山草原,还多了他操着熟稔方言的热情推荐:“咱璧山的兔,麻辣鲜香,啃起来那叫一个过瘾;来凤鱼更是绝,红油翻滚,鱼肉嫩得入口就化;还有云巴,坐着平稳又舒服,穿梭在城里像道风景线!”

  网友的留言很快涌来:“看你天天说,我都把璧山美食记成清单了,下次专门去吃!” 每当这时,黄代琪总会带着点小得意笑起来:“我虽不是土生土长的璧山人,但来了就是一家人。让更多人知道璧山的好,我乐意!” 镜头外,他推着载着“晴天”的婴儿车继续赶路,脚步里又多了份为家乡打call的劲儿。

  涅槃

  布达拉宫前的新生

  6月28日凌晨五点,拉萨晨光熹微。黄代琪整理行装,“晴天”轻蹭裤脚催促。走向布达拉宫,脚步沉甸甸载着93天的风尘,却又轻快如释重负。

  当第一缕金色阳光爬上宫殿的金顶,《蓝莲花》旋律流淌,泪水无声滑落——不是委屈疲惫,是彻底的释放。93天、2400公里的画面在眼前翻涌:母亲哭红的眼、儿子举着加油牌的笑脸、铜梁大哥递来的门市钥匙、东达山牛棚里“晴天”暖烘烘的体温……那些曾让他崩溃又支撑他站起的瞬间,此刻都化作了心口的温热。

  接过中国青年骑行联盟的证书时,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茧子厚得像层铠甲,鞋子磨破的印记还在鞋底。可比起这些,更清晰的是心里的变化:曾经困在生意瓶颈和生活迷茫里的焦虑,被高原的风吹散了;那些“假徒步”的质疑声,早已变成脚下实实在在的路。他终于明白,这场远征从来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而是为了让自己相信:原来真的可以凭一股劲,从迷雾里走出来。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站在布达拉宫前,黄代琪终于读懂了这句话的分量。比起赚多少钱,内心的踏实与自由,才是更沉的收获。

  有网友说他走的是“普通人的追梦路”。黄代琪微笑回应:“不过是把‘想’变成‘做’,把‘太难了’熬成‘我做到了’。”如今,他不再是生活的被动承受者,而是敢亲手规划人生的行者。

  “暂时想休息一阵儿。”谈及下一步打算时,他眼中闪着光,“后面计划去考摩托车驾驶证,过几个月打算和家人一起摩旅去海南,带上‘晴天’,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继续追寻那份内心的自由,也把璧山的故事宣传到更多的地方去。”

来源: 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胡东强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