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镇“五福院坝”矩阵聚智惠乡邻 理论强音激活振兴新动能
2025-07-14 10:51
2025年春夏,璧山区正兴镇“郑家场•五福院坝”理论宣讲活动破土拔节,迅速成长为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特色品牌。活动创新构建宣讲人才矩阵、深耕乡土叙事、激发共振效应,让党的创新理论带着泥土芬芳、饱含人间烟火,深深扎根于基层。
五福矩阵:岗村联动聚合力,典型领航汇动能
在基层理论宣讲的实践中“五福院坝”以机制创新破题,构建起“福字当头、多方联动”的特色宣讲网络,突破“单向灌输”的传统路径,形成“党委统筹、岗位联动、先锋带头、群众参与”的立体化宣讲体系。紧扣“致富、康宁、喜乐、爱心、和美”五大主题,分别由农业农村岗、民政事务岗、文旅教育岗、社会工作岗、平安稳定岗领衔,组建五支“福字号”宣讲分队——“致富福”聚焦乡村振兴新实践,“康宁福”锚定民生保障暖民心,“喜乐福”深耕文旅融合新画卷,“爱心福”传递互助奉献正能量,“和美福”筑牢平安稳定压舱石。宣讲队伍既吸纳“中国好人”蒋小芬、“重庆好人”林平、“学雷锋标兵”蔡永富等身边榜样担任副队长或核心宣讲员,又联动各村(社区)书记及农业农村、民政、文旅等多部门骨干,形成“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典型讲事迹、群众讲变化”的多元宣讲格局。
五福叙事:见微知著话桑麻,理论落地润民心
五福院坝”宣讲的鲜活之处,在于架起“大理论”与“小日子”的桥梁——随着宣讲员带着泥土味的讲述,博大精深新思想的宏阔要义不再是“文件里的字”,而成了百姓“看得见的实惠”“摸得着的幸福”,实现了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的同频共振。河堰村“致富福”宣讲现场,冯应强掰着手指头算的“科技账”,正是对“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践行;石院村“康宁福”宣讲会上,“中国好人”蒋小芬30年如一日照顾卧病婆婆的故事,将“家庭文明建设”号召化作最温暖的烟火气;沙塝村“喜乐福”队长罗泽洪展开的农文旅规划图,村民们认真倾听的神态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土的具象化表达;“爱心福”宣讲队的情景剧里,张古珍带着志愿队员将“互助奉献”的社会风尚演成了日常,这不是表演,而是“人人都是志愿者”的文明自觉,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微观实践;湾塘村院坝中,“和美福”队长黄学政翻着的跨区域联防手册;正兴与永川金龙镇联手化解边界纠纷、联合巡逻降低治安风险,用“有事一起扛”的真心,诠释了“平安中国”在基层的落地路径。
五福效应:声入万家显实效,品牌强基树典范
院坝课堂的人气,藏着最真实的民心,曾经“坐不住”的老支书蹲在院坝边抽旱烟,如今听得入了神;总说“理论听不懂”的王婆婆拉着情景剧演员的手直念叨:“这话说得实在,咱庄稼人听得明白!”正如老党员陈大爷说的:“以前觉得理论离咱远,现在才明白,这‘五福’讲的就是咱的日子,这宣讲就是咱自家的‘家常话’。”“五福院坝”的“秘诀”,藏在乡音俚语的“土味”里,宣讲队员们不说“大道理”,专讲“身边事”,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讲述,让党的创新理论从书本和文件里“走”出来,变成群众茶余饭后的“热话题”。台上讲政策,台下提问题:“医保缴费咋操作?”“村道修到哪了?”宣讲员现场解答,干部当场表态,曾经“干部说、群众听”的单向灌输,变成了“群众问、干部答”的双向互动。从“不愿听”到“我要听”,从“听不懂”到“记得牢”,“五福院坝”用一场场带着烟火气的宣讲,探索出“核心部门牵头、先进典型示范、多部门协同、常态化运行”的机制,让理论宣讲不再是“一阵风”,而是成了“四季雨”——每月有主题、每场有互动、每事有回响。
院坝方寸地,理论大舞台。“五福”的故事还在院坝里续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基层宣讲品牌的成长,更是新时代“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注脚。未来,正兴镇的“五福院坝”还将以更鲜活的形式、更接地气的内容,让理论强音响彻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精神动能。(通讯员 秦亚菲)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