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变废为“宝” “第二水源”多点开花 璧山区再生水利用率达42%以上
2025-03-28 09:44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命脉”。由于无大江大河过境,地处重庆西部的璧山是一座典型的丘陵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600m3,为全国的1/3。如何为城市“解渴”,璧山区将目光瞄准再生水,大力拓展再生水利用领域,推动“第二水源”多点开花,全区再生水利用率已达42%以上 。
提升处理技术 提高利用效率
在观音塘湿地公园旁,坐落着一座园林式的污水处理厂,一个个造型不一的池体分布于厂区内。污水通过排污管网进入厂区后,经过CASS+高效沉淀+曝气生物滤池+二氧化氯消毒等环节层层处理后,通过变频恒压供水泵站,进入中水供水系统。
“经过处理的再生水和自来水看上去区别不大,出水水质的总磷、氨氮等指标可达到准Ⅳ类,清澈且没有异味。”重庆市璧山区碧清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的污水处理已由原来简单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升级为更先进环保的多道深度处理模式,再生水水质实现了稳定提升。目前全区有污水处理厂(站)34个,设计污水处理能力约20万m3/天,设计再生水供水能力达11.34万m3/天。
再生水将流向何处?
区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全区已建成再生水输水管网长约214.39km,基本形成两纵(沿河路、黛山大道)、四横(双龙大道、永嘉大道、聚金大道、虎峰大道)“目”字形的再生水供水网络,并设置再生水取水设施144处,已成功实现了再生水在市政利用、居民生活、景观美化、工业生产、农业灌溉以及河道生态补水等多个方面的广泛应用。
降低使用成本 释放经济效益
每到炎炎夏日,城市小区里的花草就需要大量补水。近日,在香江嘉园小区内,清亮的水花从专用的再生水管道中喷出,浇灌着植被。该小区物管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小区清洁、绿化都是使用专供的再生水,比起用自来水,一个月能节约近3000元水费。
除了香江嘉园小区,璧山区还有很多小区都已经用上了管道直供再生水。“我们将全区节水型居民小区创建工作与绿色建筑等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要求建设业主和户主采用节水龙头、节水蹲便器及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等措施,以确保新建小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区水利局负责人坦言,截至目前,璧山区已创建节水型居民小区43个,全区物业化管理小区中,节水型居民小区比例达40%。
再生水利用规模扩大到普通居民的生活中,得益于使用成本的降低。据了解,璧山区的再生水价格由区财政局按照合理成本+税金+合理利润的核价原则核定,每3年核定一次,首期再生水价格为1.88元/m3,而自来水每立方米定价为3.65元,由此可见,再生水综合利用成本仅为城区自来水价格的一半左右。
拓展应用领域 扩大利用规模
黛山大道上,一辆洒水车行驶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洒水车“吐”出水柱,把公路冲刷得干干净净。“每天冲洗城市道路、绿化等,会用到大量水资源,可是我们一点也不担心成本高。”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我们市政用的水都是中水。”
道路一侧的云巴慢行系统内,由增压泵、喷灌管网、传感器、雨鸟控制器等组成的工程喷灌系统可根据土壤的湿度、天气、城市用水时间段等因素进行定时自动浇灌植物,而采用的水源均为再生水。“这样就错开了城市用水高峰时段,也节约了人工,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感慨说。
在璧山,像以上这样的再生水应用场景越发多样。
据悉,璧山区建立了常态化的再生水利用体系,正逐步提升工业与农业用再生水的比例。在市政、景观、河道用水层面,年用水量已达1700万立方米,并在逐年提升;工业用水层面已实现在电线杆、蚊香制造生产利用,正积极规划建设再生水利用产业园区;农业用水层城市污水变废为“宝” “第二水源”多点开花
璧山区再生水利用率达42%以上面率先在全市实现再生水用于渝西园林苗木灌溉,后续将逐步推广到全区的各个苗木种植基地,以实现更广泛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效益。
“我们将以‘多点开花’形式,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积极规划建设再生水利用产业园区,因地制宜为城市‘解渴’。”璧山区水利局负责人表示。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