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妇幼保健院创新“西医诊疗+中医驻科”模式 中西医结合服务惠及妇儿群体获好评
2025-03-28 10:31
“你们这里的中医外治技术的确好,我孙子的咳嗽好多了!”3月24日下午,一位婆婆带着孙子来到璧山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一病区复诊时激动地告诉医生。该患儿此前因咳嗽就医,经中医外治技术揿针治疗后,症状得到极大缓解,此次专程前来巩固疗效。
璧山区妇幼保健医院党委书记黄杰表示,大力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仅是弘扬中医药文化,更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此举也是医院党委在追求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摸索构建“西医诊疗+中医驻科”模式带来的收获。
璧山区妇幼保健院围绕“大专科、强综合、中西医结合”发展思路,首创“西医诊疗+中医驻科”协同机制。通过系统化推进“西学中”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医院有96名西医医师获得中成药处方权,174名医护人员掌握中医适宜技术,全院18个临床科室实现中西医联合查房常态化。患者从入院评估到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可体验“点餐式”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2024年7月医院开设中医护理门诊以来,推出“头疗”系列的中医技术48项,已服务7000余人次。为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妇女保健部、儿童保健部联合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中医特色护理、养生保健等服务;新生儿科还专门开通“舒小护”中医上门服务项目;护理部开设“无输液病房”,以中西医结合诊疗为原则,充分发挥中药汤剂、中医外治技术的优势,让患儿家长有更安全、舒适、有效的选择,惠民惠“生”。
在开展的中医药新项目中,医院党委采取“面向全国、面向技术、面向患者”的总要求,先后组织12批50余人到全国参加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推广应用中医服务技术7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3项。
医院创新开发中医药文创产品,将“中医苦药”变为药膳、中药香囊、养生茶饮等特色产品服务群众;针对哺乳难题,孕产保健部研发的针灸推拿组合疗法,使90%产妇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儿科创新小儿推拿技术覆盖12种常见病,配合中药制作中药蛋糕、中药棒棒糖、紫草油等趣味产品,深受儿童喜欢;中医皮肤科开展特色外治疗法,火针、微针、艾灸、湿敷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对特殊群体在特应性皮炎、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妇女保健部投资建成的中医妇幼康复中心配备智能熏蒸舱、经络推拿床等先进设备,开展盆底肌修复等23项新技术;儿童康复科联合区残联开发的“针灸+感统训练”方案,使辖区发育迟缓患儿康复周期缩短30%,惠及200余个家庭。
在推广中医文化传承中,医院打造500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墙”,年度科普中医文化约1.2万人次,通过“文化夜市”“节气养生直播”等活动发放各类中药香囊2万余个。
该院医务部负责人介绍,年内计划新增儿童近视推拿等5个特色项目,同步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电子病历与中医辨证系统互联互通。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医院中医护理门诊量同比增幅达65%,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