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馆之城” 珍藏峥嵘岁月的吉光片羽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7-15 10:15

回首百年前,北碚还只是一个山川秀美但匪盗横行的小乡场。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碚乡村建设试验,令它逐渐蜕变,成为具有现代化雏形的花园城市。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北碚成为陪都重庆的迁建区,大量科学文化教育机构陆续进驻,全国的思想精英在这座小城集结,无数文物史料和重要物资都在此得到尽可能安全的保护和存续。

而如今,北碚正以“百馆”为钥,开启尘封往事,让“三千名流”的精神之光穿越时空,持续照亮这座城市的文脉传承之路……

烽火北碚 众志之城| 一座“百馆之城” 珍藏峥嵘岁月的吉光片羽

早在上个世纪初,北碚城区仅有300来户居民,人口加起来也不过2000多人,街道污秽、民生凋敝。1927年,一位青年男子的到来,改变了这座小城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它的命运。

这位青年名叫卢作孚。1927年,他以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局长的身份作出大胆规划:“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巴县的北碚乡为中心,始则造起一个理想,是要想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作为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参考。”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短短几年时间,北碚就拥有了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四川的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西部地区的第一家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还在北碚兴办实业、教育、医疗机构,并整修街道,兴建公园。到1936年,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成立时,北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花园小城。

第二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北碚被划为迁建区。在这小小的弹丸之地,先后涌进了机关、学校、社会事业单位两百多个,各界名流、学者、作家、科学家等三千多人。其中,金刚碑更是迁驻了当时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正中书局等科学文化教育机构,众多科学、文化、教育、经济界的名流涌入。在当时,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三千名流”汇北碚。

据考证,除了抗战时期来碚居住、停留、研究指挥抗日活动的国共两党要人,国际友人华莱士、李约瑟等也曾到碚参观游览;文化大师老舍、梁实秋在碚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四世同堂》《雅舍小品》等名作在北碚诞生;剧作家田汉、曹禺、夏衍、洪深、阳翰笙等在碚创作排演出《全民总动员》《塞上风云》等优秀剧目,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极受关注的“北碚文化圈”现象;教育家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顾毓琇、孙寒冰等在碚培养教育出众多优秀人才,音乐家贺绿汀、储师竹,翻译家杨宪益,电影艺术家史东山、冯四知、郑君里等都在北碚工作和生活过。

北碚的乡村建设成就得到了来碚名流们的高度评价,1939年,陶行知来北碚参观后,感慨地说道:“我在北碚参观了一周,看到了你们创办的经济事业、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一派生机勃勃的奋发景象……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时光荏苒,北碚持之以恒传承延续着城市的文脉,建成开放卢作孚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雅舍)、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等抗战遗址和人文景观。漫步在北碚街头,人们仿佛还能追寻“三千名流”的足迹,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近年来,北碚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速打造“百馆之城”,积极推动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等几十处文物的保护。截至目前,已建成博物馆、纪念馆、生态馆等场馆近100处,同时,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游览的体验感——“四世同堂纪念馆提升案例”荣获2023年度重庆市“中小博物馆提升优秀案例”;北碚区博物馆获评全市唯一一个2023年度全国二、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优秀”等次,并让文博体验变得更加多元,让逛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新常态。

如今的北碚,依旧美如花园一般,正如卢作孚当初所设想那般,“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北碚也将继续擦亮“百馆之城”的名片,建设有记忆、可阅读的城市,将这段珍贵的历史重塑为北碚城市文化新标志。

来源: 北碚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胡东强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