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升级与国产化之路——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刘辉赴首钢集团与福田康明斯进行技术交流纪实
2025-05-09 17:59
4月下旬,一场聚焦智造升级与国产化创新的技术交流活动在北京首钢冷轧车间与福田康明斯展厅启幕。重庆气矿的刘辉和来自全国各行业的大国工匠代表、技术骨干及科研带头人,深入探访两家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与核心技术成果,近距离感受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刘辉在北京康明斯发动机厂参观现场(重庆气矿供图)
作为首都钢铁集团绿色智造的核心基地,首钢冷轧车间集中展现了钢铁行业“智改数转”的示范实践。工匠代表首站抵达中控室,重点考察智能调度系统与人工智能调控技术的协同应用。实时数据大屏上,原料入厂到成品输出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清晰呈现,温度、压力、厚度等关键参数实现毫秒级响应与动态优化。
首钢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互联与工艺协同,涉及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全链条技术整合。这要求人才既需掌握传统机械、自动化等硬技能,又需具备数据分析、算法优化等数字软实力,形成“技术+数据+管理”的复合能力结构。
在福田康明斯(北京)发动机有限公司展厅,工匠代表沿着“技术迭代史”脉络,了解发动机国产化进程与绿色技术创新。展厅通过实物模型、数据对比与动态演示,全景呈现ISF、ISG系列柴油发动机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蜕变历程。
此次交流活动,处处彰显“大国工匠”在国产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首钢冷轧车间自主研发的智能轧制工艺包,由20余名高级技师历时3年攻关完成,填补了国内高端冷轧板带材工艺空白;福田康明斯一线装配工人主导的“微创新”项目累计申请专利127项,其中“双臂协作机器人定位算法”将装配精度提升至±0.02毫米。
“国产化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既要引进消化吸收,更要集成创新超越。”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的发言,道出了工匠群体对自主创新的深刻认知。
从首钢冷轧车间的智能产线到康明斯展厅的绿色引擎,大国工匠们用脚步丈量创新之路,以匠心浇筑“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这场跨越行业的技术对话,不仅是一次成果巡礼,更扬起了“智创未来”的奋进风帆,见证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在国产化与智能化浪潮中的铿锵前行。
(刘辉 丁会)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