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点亮乡村① | 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以艺术乡建唤醒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5-05-09 14:34
走进北碚区柳荫镇东部,一座名为东升村的小村落正以艺术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依托6.16平方公里的沃土良田、东干渠的潺潺流水、二汇河的蜿蜒秀美,以及王家祠堂的历史沉淀与竹编年宵的非遗技艺,东升村自2019年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以来,探索出一条“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的特色发展路径。
▲东升村杨家坝艺术院落
近年来,东升村以“农+旅+艺+学”融合发展为核心理念,积极与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将文化艺术深度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打造出“又见柳荫·奇彩东升”的乡村新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校地合作激活乡村艺术基因,多元共建凝聚发展合力
东升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村以“1+2+N”为抓手,1即柳荫镇东升村,2即西南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N即各学院、各建设基地,校地合作机制为纽带,构建起政府、高校、村民三方联动的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政府主导投入资金,修缮艺术实训场地,为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师生提供创作平台;高校则以墙体彩绘、院坝美化、美育课程等形式,将艺术实践扎根乡村。放眼望去,师生团队联合村民完成80户农房外立面改造,设计彩色艺术车道与星光步道,让艺术元素渗透至村居角落。同时,政企合作开发“童趣柳荫·亲子采摘”“诗画柳荫·研学写生”等主题旅游线路,推出乡土艺术研学课程,吸引研学团队与游客深度体验乡村文化。
▲“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
村民参与是东升村艺术振兴的核心密码。通过“一日一舞、一周一影、一月一演”文化活动,村民自发组建文艺队伍,编订20万字《柳荫故事》,创作登上央视的村歌,并获2022年中国村歌大赛三等奖。艺术创作成为凝聚集体记忆、激活内生动力的纽带,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与民同乐”。
艺术改造焕新乡村人居环境,文化赋能重塑空间价值
东升村以“柳”“竹”为文化符号,借助艺术装点与空间重构,将闲置场所变为“网红打卡地”。农耕文化园、竹艺展示区、乡村书屋等12个特色景观点缀其间,既保留“柳门竹巷”的乡愁韵味,又融入现代艺术美学。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川美艺术家打造的“稻香故园”稻田艺术展区,以浮雕、雕塑展现农耕历史,成为生态艺术市集与研学写生的热门场景。
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改造更提升了乡村生活品质。80户农户庭院经美化绿化后焕发新生,闲置场地升级为艺术休闲区,村容村貌实现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蜕变。此外,东升村还以水渠文化为灵感,创作“一锤定荫”艺术装置,举办《渠乡村韵》艺术季,通过彩绘乡村、美育研学等活动,让艺术成为乡村生活的日常。
▲柳荫镇东升村“童画工坊”艺术基地。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创新业态激活消费潜力
以艺术为媒,东升村构建起“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依托“五大万亩产业”基地,布局“西山之眼”民宿群与“东山漫游”观光带,形成四季全域旅游格局:春季赏油菜花海,夏季享乡村夜经济,秋季庆丰收节,冬季观蜡梅飘香。同时,打造“小丰年”研学品牌与成渝地区首个“青少年平安课堂特训营”,年接待研学团队2万人次,将田园风光转化为美育课堂。
与此同时,为延伸产业链,东升村研发黄金香柳文创产品,推出“水到渠成”数字藏品,建设实景带货直播中心,并通过“春日限定·遇见柳荫”文化季、“致美柳荫·清凉一夏”夜经济周等活动,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东升村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突破千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显著。
从校地合作到全民参与,从空间改造到产业融合,北碚区东升村以艺术为犁,深耕乡村振兴沃土。这里,艺术不再是城市专属,而是村民生活的底色;乡村不再是记忆中的凋敝,而是充满活力的诗意栖居地。未来,东升村将继续深化“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实践,让文化振兴的种子在巴渝大地生根发芽,绘就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新时代画卷。
(龙搏 刘钦)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