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截至15:00,俞敏洪在微博平台连发10条南极游视频。
两天前,俞敏洪在南极发布全员信祝贺新东方成立32周年。但与“员工大受鼓舞”的预期不同,不少网友在看到这封信后第一反应是,“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
与其说这是俞敏洪的“翻车”,不如说这是企业管理中的裂痕。一封本欲传递温暖的全员信,却在现实面前制造了温差。
新东方正处在艰难转型期。据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其净利润骤降73.7%至710万美元。此外,核心教育业务增速逐季放缓,2025财年营收增速从上一财年的43.9%降至13.6%——净利润下降七成,核心业务增长乏力,这些都是老板和员工每天面对的压力。
压力之下,我们理解企业家需要开阔视野,也明白周年信需要鼓舞人心。但问题在于,当员工为业绩下滑焦虑时,描述南极冰山与极昼阳光显得格外遥远。在这样的时刻,员工更需要近处的帮助,而非遥远的抒情。企业邮箱留言那句“只觉得讽刺”,代表了一种普遍情绪——当你不能共情我的压力,我就无法共情你的诗意。
在描述完南极迷人的光芒后,那一句“这一切,离不开每一位在新东方,或者今天还在新东方的教职员工的奉献和付出”“我们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才缓缓出现。这些本应温暖的话语,为何无法触动人心?
因为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时,才会调整行为以符合他人期望或展现更好的一面。无论是灌鸡汤还是讲道理,往往是一种单向的输出,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自然难以得到共鸣。
极昼阳光洒在冰山之上,办公室的灯光也久久不灭。这是同一时刻的两个世界:一个被诗意描绘,一个被现实痛击。此时此刻,改善经营状况、保障员工权益,远比南极见闻更值得讨论。员工不是不能理解企业家的视野,但他们更需要自己的付出与困境被看见、被理解、被正视。
南极之旅没有错,错的是“失去分寸的呼吁”。当前,职场文化正在经历深刻改变。人们期待更平等、更真诚的对话。企业的长远发展,终究要靠团队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来自互相理解的支持。
我们经常被鼓励“坚持就是胜利”,听了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但饱满情绪很快会在现实面前回落。南极的鸡汤之所以暖不了人心,不是因为它不美好,而是因为它与大多数人的现实距离太远。管理者在分享远方风景之前,也许需要先处理好眼前的问题。
毕竟,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能看见多远的风景,而在于能否带领团队一起走向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