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青年说|“海底捞小便门”案折射教育之重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武祎

2025-09-18 09:47

曾引起广泛关注的“海底捞小便门”案,近日迎来一审判决。法院判决被告方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情况下,分别在指定报刊上向原告方赔礼道歉;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原告方餐具损耗费和清洗消毒费、经营损失和商誉损失及维权开支,共计220万元。

事情发生于今年3月,两名17岁的未成年人在海底捞用餐后,站在餐桌上向火锅内小便,并拍摄视频。视频传至网络,引发舆论哗然,也对海底捞的品牌形象构成了极大冲击。

从法律层面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本案中两名少年的行为严重侵害了海底捞的名誉权和财产权,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父母作为监护人难辞其咎,承担赔偿责任是对受损方的合理补偿,这彰显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从道德层面看,在公共场合做出如此行为,已严重违背公序良俗,反映出两人道德认知上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少年规则感的崩塌和道德感的迷失,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价值观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长期纵容孩子的“小恶”,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规则可以随意打破,甚至意识不到规则的存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作出示范,明确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更要让孩子知道不当行为的后果。这不仅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环节。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如,可以常态化开展法治教育,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及违法的严重后果,提高其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现苗头及时干预,避免出现行为偏差。

“海底捞小便门”案为教育敲响了警钟。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规则意识、道德观念和责任感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有道德、守规则的人。

(作者系西南大学学生)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咏   审核: 张燕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