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聚才,用力更要用心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徐 超

2025-09-16 10:29

近日,记者参加某地召开的人才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座谈会。大家刚入座,负责人就发现,青年代表面前摆放的是一次性纸杯,而本地领导桌上放的则是瓷杯,当即要求会务统一标准,将与会人员的一次性纸杯全部换成瓷杯。

统一茶杯,看似是无关紧要的细节,但体现的是平等对话、自在交流,彰显的是开门纳谏、引才聚才的诚意。会议现场的氛围因为这个小插曲而更加轻松,19名青年代表畅所欲言,提出许多中肯而又“辣味”十足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从下午2点持续到晚上8点,人才部门负责人把各类意见建议记了10多页,决心好好吸纳、努力完善。

引才聚才需要用力,更要用心。近年来,不少城市持续升级人才政策,补贴等待遇常常达到“顶格”。但也出现了“鸟大离巢”现象——一些城市陪伴人才走过“成长期”,可当“雏鹰”变成“雄鹰”,却选择远走。

人才去留,有发展机遇、家庭关系等种种考量,但能否与一座城市建立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有一对从同一所高中、同一个班级走出家乡的博士夫妻,他们有很多选择,可以回老家,也可以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他们最终选择把家安在江苏南通,还义务担任当地的“引才大使”,引荐校友到南通创新创业。他们说,这里把他们当家人。有一年因为特殊原因,他们无法回老家过春节,当地人才部门负责人邀请他们一起过年,共享温馨时刻。

为什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乡愁的源头,是基于情感和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苏轼讲,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就是一种认同。要与人才建立更加持久、更有黏性的连接,城市可在刚性的政策之外,给予人才更多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关怀。不一定制度化、指标式地要求相关部门每年看望人才多少次、与人才联系多少回,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在人才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真正把“你家我家”变成“一家”。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远。江苏有很多“良禽择木而栖”的佳话。从乡镇砖瓦厂起步,中天科技已成长为营收超千亿元的绿色制造科技集团,依然保留着如东县河口镇中天村的“根脉”。在无锡市东北角,面积仅85平方公里的锡山区东港镇,集聚着7家主板上市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由此可见,座谈会前换茶杯,是小事,也不是小事。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刘咏   审核: 张燕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