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论坛|科普是城市通往创新的桥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王瑞琳

2025-09-16 10:01

科普,是一座城市通往创新的桥梁,一头连着大众对科学的热情,一头通向科技发展的前沿。9月,重庆市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上周末,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拉开帷幕。打破传统科普形式,创新融合视听体验、科普展演等环节,这场科学嘉年华吸引了不少市民沉浸其中。

活动现场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孩子们亮闪闪的眼睛,那是好奇的目光、惊喜的目光、憧憬的目光。制作水果电池、体验反重力纳米磁流体、围观机器狗……课本里抽象的知识,在孩子们面前变成可触的实物。眼后的头脑,科学的种子或许已被播下;眼睛的主人,或许就是下一个创新项目的主角。

实现创新发展,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两翼。正因如此,科学普及才要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国科普日”才会被升级至“全国科普月”;正因如此,科学普及才应成为一座城市追求创新的重要抓手,重庆才会不遗余力,将科普活动覆盖至全市城镇社区和农村地区,让科普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坚定,来自清醒。今天,科普与城市的未来,关联得紧密而深远。此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便位列其中。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指出,要“强化创新制胜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等。发展呼唤创新,创新需要科普,唯有在科普中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才能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

如何让“桥梁”更坚实?首先就是把科普工作本身开展得更扎实,这离不开统筹协调、群策群力,最大程度激发各方活力。

“通过联动各区县、企业、高校及科普场馆,我们已收到1000余项特色活动申报”,相关负责人这一句话,揭示了重庆的科普活力从何而来。从《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实施方案》,从连办24年的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到走过40届历程的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重庆早已将科普纳入顶层设计,不仅充分整合科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更构建起系统性科普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如何让“桥梁”更见效?科普工作的效益,并不局限于寓教于乐的社会价值,也彰显在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高二学生杨博为,这次带来了一款智能担架。事实上,一家科技公司已与他签约,准备产品化开发他的发明。科普活动,其实也是新技术、新产品亮相的舞台;各类市场主体,则扮演着嗅觉灵敏的“猎手”角色。推动科普直接促进创新发展,不妨进一步发挥其技术分发的效能,既展示科研成果,更广邀企业、投资机构等参与。通过技术路演、需求洽谈等环节,将更多有潜力的“展品”孵化成“商品”,让创新价值更快兑现。

科普的“桥”上,永远人来人往。学生、科研人员、企业家、工人……不同身份、不同需求的人们在这里相逢,有人汲取养分,有人找到伙伴,有人点燃灵感。创新的因子不断流动碰撞,最终,一定会汇聚成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能量。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咏   审核: 张燕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