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心理疗愈骗局给伤口“撒盐”
2025-09-16 09:45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暂时的困难时,有人选择了心理疗愈课程。然而近日,多位消费者反映,他们被平台短视频内容吸引买课后,掉入了不断续课的套路里,这些课程不仅没有改善生活状况,反而带来了孩子休学、家人抑郁等新问题。打着“疗愈”的旗号,却行敛财骗人之实,此类课程既无科学依据,也缺乏专业资质支撑,不但无法治愈当事人的心理伤痛,反而让人损失钱财,无异于伤口上“撒盐”。
乱象背后,是近年来心理健康领域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剧,使部分公众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显著上升。然而,正规心理咨询服务供给不足、成本较高,加之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尚浅、无法判断,让一些不良机构有了可乘之机。这些机构先以低价体验课吸引受众,再通过制造焦虑、夸大效果的话术,诱导学员续费高价课程,将“心理疗愈”异化为快速敛财的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课程往往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已取消,行业准入和标准制定尚未完全规范,导致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机构以“培训”之名行诈骗之实,刻意模糊教育性与医疗性服务的界限,既规避了医疗监管,又“收割”了消费者的钱包,可谓好处全占尽、责任全撇清。
此外,短视频平台现行的算法推荐机制,也为这类课程的推广提供了温床。抓人眼球的标题、煽动性的内容,通过精准推送触达潜在受众,而平台对这类广告内容的审核不力,则加剧了虚假宣传的泛滥。一旦消费者轻信购买,便极易陷入“套路续费”的陷阱,后期想要维权更是难于登天。
斩断这条产业链,既要重拳出击,也需多方合力。首先,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心理咨询类服务的边界,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和监督机制,对夸大宣传、虚假营销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其次,平台方需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课程广告和内容的审核,完善投诉与退款机制,杜绝“骗完即走”的商业模式。
消费者也需增强辨别能力,认清心理服务的“李逵”与“李鬼”。真正的心理干预,是基于科学体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士提供的,绝非几节鸡汤式课程所能替代,消费者切忌轻信网络疗愈课程。心理健康关乎公众福祉,绝不容许打着“心理疗愈”旗号的骗子继续骗钱伤人。唯有让“套路”无处遁形,让专业回归本位,才能避免“治愈”成“致郁”。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