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后师生重逢,新的教育接力才刚刚开始
2025-09-02 13:23
重庆观音桥,街头的人潮永远熙攘。但最近,有一对师生,在这里为彼此驻足。
这对师生的生命轨迹,从12年前开始交汇。
那年,一群来自上海的支教老师走进了贵州的山村。山区校园的球场上,陈康与何银留下第一张合照:年轻的大男孩蹲下身,站立在一旁的四年级小姑娘还系着红领巾。
12年后,两人在山城重庆拍下第二张合照:曾经怯生生的何银已亭亭玉立,神情中满是自信;陈康蓄起了大胡子,身体有了中年发福的痕迹,脸上的笑容却一如当年。
比重逢更令人激动的,是教育的接力。就在刚刚过去的夏天,何银结束了在新疆尼勒克县为期约半年的支教,并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原来,如今的何银已是一所师范类高校的学生,她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了陈老师的影响”。
什么影响?彼时,支教老师们在学校待了两个多月,带去了书包、文具,开展高质量的音乐美术课程启蒙,一户户地家访,天冷了还给孩子们买棉服,“(陈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好好读书,说大山里的孩子也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也许,正是在“陈老师们”身上感受到了施教的温暖和价值,正是在这段支教中收获了“看世界”的向往和勇气,何银才会走上老师曾走过的路。
“长大后我便成了你”。12年时光流逝,教育的意义终于在此刻形成了闭环,曾经播入幼小心田的种子,也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成了繁花。支教时,何银把陈老师说过的话,讲给了更多学生听:要好好读书,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何银的选择,不仅是她对“师恩”最好的回馈,也是另一段“一个人托举一群人”故事的序章。这种传承,更揭示了支教事业在传递知识以外的价值,那便是打破认知的壁垒、激发向上的信念、延续奉献的精神。
支教,就是这样一件神圣的事,却也是一件安静的、寂寞的事。如果不是两张合照在网上走红,陈康行过的善、何银传过的暖,可能会一直“寂寂无名”。真正的支教,往往没有那么多聚光灯,多的是泥泞脚印和简陋讲台;它不需要任何作秀,却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坚守。
时至今日,关于陈康的消息依旧寥寥可数。“怎么全网都搜不到陈康老师?”“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支教老师,是千千万万人里面的一个。”“搜不到”的陈康,恰恰是无数支教者的缩影——他们在山区,在边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顾得了耕耘,就顾不了名利。
有一种青春,叫“到西部去”。从上海到贵州,从贵州到新疆,一代代心怀热忱的青年,还在接续奔赴这片沃土,用小我的力量改变大我的未来。而随着国家对基层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些奔赴本身也正获得越来越多支持,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样越来越有保障。
今天,当年的那所村小学合并到了乡小学,音乐美术课不再是奢侈想象,何银家门口的泥巴小路早就铺了水泥……黔北的乡村正在变好,善良的人已经出发。在何银未来的计划里,投身基层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一个“何银”,又会是谁呢?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