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用奥运冠军声音带货土鸡蛋,AI应用的边界在哪里?
2025-08-19 14:07
最近,某短视频平台出现了全红婵推销农产品的“声音”。视频下的商品链接显示,该款鸡蛋销量已超4.7万件。与此同时,同样在该平台进行土鸡蛋带货的,还有奥运冠军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声音。
奥运冠军纷纷带货土鸡蛋?只有声音不露脸?事出反常,看起来不太对劲。
记者调查后发现,所谓奥运冠军带货,纯属是仿冒和欺骗——一些视频博主,利用AI技术克隆奥运冠军或其他名人的声音,或进行直播诱骗粉丝打赏,或带货诱导粉丝下单,或迅速起号将新账号快速打造成数万粉丝大号。事实是,早在今年4月,全红婵的家人就已经向媒体澄清,全红婵没有给相关农产品代言或授权。
如今,AI技术越来越普及,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借助一些开源AI工具,普通人也可以实现特定人物声音“一键式”复制、一次性克隆。当名人的声音能被轻易窃取和获得,且使用成本极低,层出不穷的侵权乱象就成了常态。有时候,一些声音和视频的相似程度太高,以至于涉事名人本人不得不在网上澄清。
更糟糕的是,一些人在实施侵权行为的时候,头脑很清醒,他们清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规违法的、是经不起追责的。这让他们研究出另一套应对之法——当被侵权方提出道歉、赔偿或相关内容下架等要求时,他们要么答应给予数额很低的一次性赔偿,要么将责任推给第三方AI技术提供者,要么采用拖延战术把维权拖得遥遥无期。而维权者面对这三招,要么陷入自证循环,要么走漫长的法律程序,要么只能认栽。
当前,关于AI技术的伦理和应用边界在哪里,仍存在不少难点和争议。但有一点,学界与业界达成了共识,即AI不应当使人感到害怕。换句话说,AI作为一种技术,它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也应当受到人类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最起码的,是不应该被用来作恶,不应该被用来侵犯他人正当权益。
AI研究方兴未艾,AI技术应用也拓展到了更多领域,服务更多人群。可以说,AI与人类社会的融合程度,远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在此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暴露一些短板,这都是正常现象。当务之急,是发现这些问题,评估其造成的负面影响,然后用技术手段亡羊补牢。
从声音AI克隆,到人像AI训练,可以想象,未来与AI技术相关的违法犯罪案件,短时间内仍难以禁绝。但这种难题,以如今“奥运冠军声音带货”的荒诞方式走进公众视野,反而有了些“祸兮福之所倚”的味道。这件事除了提醒公众提高警惕、擦亮慧眼,防止被AI人声忽悠之余,还在提醒AI的研究者、开发者和使用者:一定要守住AI不作恶的底线。因为,若心中无敬畏、使用无禁忌,惩罚只怕会随时降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