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送学,一场“反向照顾”的成人礼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程振伟

2025-08-19 20:08

▲图源:新华网

再过几天,不少大学将迎来新生报到。有新生独自前往位于其它省份或其它城市的大学报到,也有父母送学。那么,其中是否关系到年轻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前些年也有过相关讨论,有人认为,上大学意味着独立、成长,父母亲戚送学,“是巨婴表现”。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父母送大学新生长途跋涉报到,背后的文化内涵倒是浮出了水面。

上个世纪,家长护送几乎是新生入学的必然选择。如今交通更加便利,快递行李很普遍,年轻人独自旅游很正常,新生独自去大学报到已是司空见惯。倒是父母送学,反而经常遭受质疑。然而社会文明风尚的进步,一大体现是同样的事情,现在和过去比,因为时代背景变化,反而有一些新的文化因素的解读。比如,父母亲戚“送学”行程中沉甸甸的仪式感——它实则是生命成长中一道神圣而温暖的仪式,是跨代人于时光驿站里共同确认的成长标记。

以家庭为单位,去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当孩子“反向照顾”,为父母精心规划路线,自己为全家人购买车票,甚至引领初次涉足其它省、大城市的父母穿梭于陌生街巷,一份成人的独立与担当也在生长。换个角度来说,家长远送,不是替代孩子飞翔,而是作为见证者,凝神注目子女的成长蜕变。

对于父母,送学之行则饱含深情回馈的满足。多少来自偏远山村、海岛的家长,借此机会第一次踏足遥远的城市、第一次触感大学校园的气息,第一次目睹孩子步入高等学府,其中的精神满足感不言而喻。当孩子踌躇满志地领着父母参观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父母站在校门口仰视校牌,于他们心中,那绝非只是物理存在,而是整个家庭梦想的具象化身,亲眼见证了子女将在这里放飞梦想、奔向远方。

如果说父母参加子女的大学毕业典礼是见证收获的仪式感,同理,父母送新生子女上大学报到,则是共同建构家庭新文化的特殊仪式。这般送学,更如一场无声的“成长见证仪式”。当父母站在大学门前为孩子按下快门,当一家人在开学典礼现场一起听大学校长致辞,这些瞬间如刻刀般将生命转折点深深刻进家庭记忆,这里也会刻下家庭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印记。

当然,我们并非忽视那些过度包办带来的担忧,但倘若送学中孩子自主权未被剥夺,父母亦未越俎代庖,那么这行为就值得接受甚至尊重。当孩子领着父母漫步于校园,在图书馆前驻足,在食堂分享第一顿大学餐饭——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实则是生命庄严的交接礼。它使父母见证孩子新身份的确立,也让孩子更好感知责任的分量。

送学,是物理位移层面的,也是文化精神层面的,所以有“送学礼”一说,它不等于溺爱,也并非就是包办,也关乎对生命蜕变、文化生长的体认。在这短暂却永恒的相携行走中,父母目送孩子启程于新天地,孩子则从父母的目光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来源: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刘咏   审核: 张燕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