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安全呼唤“吹哨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杨丽 陈子心

2025-07-10 13:20

国务院食安委近日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鼓励食品从业人员发挥“内部吹哨人”作用,主动参与监督,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风险隐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实中,有些生产经营单位在利益驱使下不惜铤而走险,导致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安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消费者、媒体的外部监督,监管部门的专项或不定期检查,难以发现深藏于企业内部的“猫腻”,待到问题曝光,往往“为时已晚”。企业内部人员身处“车间”“后厨”一线,能够“看见”外人看不到的安全问题或隐患。“吹哨人”制度的引入,正是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步。实践证明,“内部吹哨人”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单位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依据隐患大小给予报告人员不同程度的奖励,对报告重大隐患的予以重奖。其核心要义,在于激发企业自我纠偏的自觉,实现风险的源头管控。当一线员工目睹食材过期、违规添加或卫生失序,能通过畅通渠道勇敢发声,有助于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防止问题食品流向百姓餐桌。企业需珍视“吹哨人”的作用,乐见“吹哨人”站出来——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容不得丝毫懈怠,扎紧质量管理的篱笆,是保障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意见》还指出,从业人员可通过“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选择向所在单位或市场监管部门报告风险隐患。如果企业自身治理失灵,“吹哨人”可以直接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要让“吹哨人”敢于发声,筑牢坚实的保护屏障至关重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上线的举报系统特别提出,通过技术手段严格保护知情人信息。只有通过完善匿名保护制度、建立举报快速核查机制、严惩打击报复行为等硬举措,切实消除“吹哨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制度善意真正落地。

“哨声”为食品安全而鸣,守护食品安全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让每位知情人都能成为食品安全监督员,需在企业内部构建举报奖励机制,褒奖“吹哨人”,激励更多人敢于“吹哨”。同时,外部监督依然是捍卫公共利益的重要防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形成合力,监管部门闻“哨”而动、靶向治理,构建“全民参与、全程监督”共治格局,方能织就牢不可破的食品安全防护网,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 新华日报  
编辑: 臧博   审核: 张燕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