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视角评时代 网言网语话双城 “川渝青年说”第四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在渝启动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李志峰 郑宇

2025-07-10 14:31

用网络评论捕捉川渝脉动的鲜活图景,让世界听见川渝青年激情昂扬的声音。7月9日下午,“川渝青年说”第四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在重庆大学启动。

▲7月9日,“川渝青年说”第四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启动仪式在重庆大学举行。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本次大赛由重庆市委网信办、四川省委网信办、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重庆市委、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主办,重庆日报(新重庆客户端)、四川省网信人才发展促进会承办,重庆市沙坪坝区委、重庆大学、成都大学、四川云智青少年网络素养和心理健康研究院协办。

以评会友、以“论”服人,共赴一场思想的盛会。根据赛事安排,从即日起到12月,大赛面向川渝两地在校大学生(含普通高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高职院校在校生)征集评选一批优秀网评作品,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网评人才,再度开启一场思想的碰撞、青春的对话。

积极探索青年参与网络内容建设的新路径,让青年网评化作双城发展的“青春密码”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提出五周年的重要时刻。重庆市委网信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吴勇军在讲话中介绍,近年来,川渝两地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积极探索青年参与网络内容建设的新路径,创新打造“川渝青年说”大学生网评大赛品牌。

▲7月9日,“川渝青年说”第四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启动仪式,重庆市委网信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吴勇军讲话。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三载沉淀,大赛与青年共成长。川渝携手,青春和时代共呼吸。过去三届大赛,共吸引川渝两地200余所高校近万名学生参与,累计创作网评作品1.23万件,充分展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丰硕成果,也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大赛不仅成为两地青年学生思想的“竞技场”,更是一次次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的青春实践。

随着新一届大赛启动,吴勇军提出,希望川渝两地青年学子在读懂“国之大者”、看见“凡人微光”中,以深刻独到的思考、温暖人心的笔触,展现当代青年大学生昂扬有为的精气神,让“Z世代”的好声音成为中国故事的“流量引擎”,让网络评论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解码器”,让“川渝青年说”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络“先锋阵地”。用“青年讲给青年听”的方式,让网络评论服务国家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澎湃“网动力”。

大赛得到了川渝两地高校的积极响应。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时龙表示,本次大赛面向川渝两地的在校大学生,为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青年学子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学校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动员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捕捉时代命题,用青春话语解读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构建清朗、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贡献青春力量。

▲7月9日,“川渝青年说”第四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启动仪式,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时龙致辞。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欣闻大赛启动,一大批川渝青年学子蓄势待发。“青年大学生理应成为网上正面舆论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用理性思考与炽热文字,发出时代最强音。”成都大学法学院2023级法学一班学生陈银萍说,本次大赛中,她将用手中的镜头和笔头,以敏锐的视角和炽热的情怀,让成渝双城的故事在指尖流淌、在云端绽放。

▲7月9日,“川渝青年说”第四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启动仪式,成都大学法学院2023级法学一班学生陈银萍发言。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好的网评作品锐气和理性兼备,有质量的作品才会“破圈”有流量

在前三届大赛的基础上,本届大赛启动仪式上新增设创享会环节。

启动仪式后,主办方还邀请了川渝两地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人、网络专家、网络大V和优秀创作者等代表,围绕“锐气VS理性——清朗网络空间的青年担当”“质量VS流量——爆款逻辑下的网评生产”“技术VS人文——AI时代的评论坚守”三个话题,引导川渝大学生坚持正确导向,关注当下,积极创新,用丰富多彩的评论形式,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青春朝气的网评作品,在网络空间彰显青年担当。

▲7月9日,“川渝青年说”第四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启动仪式新增设创享会环节,川渝两地嘉宾作交流分享。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大学生写网评,究竟该保持锐气多一些,还是坚守理性多一些?重庆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张永才表示,锐气和理性不是单选题,好的网评作品往往是两者兼备,“雌雄同体”。在他看来,有质量的作品才会有流量,讲真话、表真情的评论作品才能“出圈”,成为爆款。

“新闻评论要有锐气,表达观点要有温度。”针对网评作品是该追求流量还是追求质量,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小安表示,流量好比“氧气”,既不能“缺氧”,也不能“醉氧”,要以守护网络清朗空间为目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评氛围。

时政历史类网络大V、知政观察员陈放建议广大创作者要建立好文章的标准,尤其是在传递价值观上要和读者达成共鸣;OST传媒联合创始人,四川省网络代表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网信人才促进会名誉会长袁方则表示,AI不是“洪水猛兽”,可以当成一个趁手的工具去使用,助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往届网评大赛优秀作者王瑞琳以自己的创作经历分享心得,她认为创作过程中的艰难和痛苦,能变成一种成长,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果。因此,AI时代的深入基层和一线创作坚守更显得珍贵。

投稿作品角度自选,类型多样,在实地探访中解读川渝发展密码

据悉,本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再度迭代升级,从一市到双城,从单一赛区制到双赛区制,参赛范围更广、赛制更科学、活动更有吸引力影响力。

大赛采用大学生个人自主申报和高校组织推荐两种方式进行。投稿网络评论作品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可包括文字、漫评、视频等类型。10月下旬将进行作品初评,年底将举行颁奖仪式。

大赛期间,还将组织青年学子实地探访,用脚步丈量双城热土,解读新时代川渝大地历史性成就背后的深刻逻辑与发展密码。大赛组委会表示,从即日起到12月底,依托新重庆客户端、四川新闻网等平台,将陆续推出一批优秀网评作品,发掘一批优秀青年网评人才,期待两地大学生们积极参赛,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评论佳作。

▲7月9日,“川渝青年说”第四届川渝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启动仪式现场。摄影/江涵之

川渝两地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高校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和学生代表、媒体代表等共计200余人参加活动。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燕   审核: 刘咏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