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任“网红医生”抹黑“白大褂”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7-08 09:39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

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剖析了当前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并提醒广大网友,“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行为,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请大家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

在全民对健康诉求越来越强的当下,更多医护人员走进直播间,这本来是好事一桩。然而,他们中的少数人披上“网红”外衣,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良好的医患关系,信任是基础,如果失去了信任,谈何救死扶伤?谈何医者仁心?与其他领域的直播乱象相比,医疗直播乱象关系到健康与生命,整治更显紧迫。遏制无良“网红医生”招摇过市、瞒天过海,需要打出“组合拳”。

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不久前联合发布通知,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重点打击网络“医托”、违规发布医药广告,以及假借医学科普或会议活动等“引流”“带货”的不法行为。建立完善惩治涉医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多部门协同查处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各地相关部门须明确网红医生诊疗行为的边界和规范,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守护医疗健康防线。

平台监管部门须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对入驻医生资质、发布内容加强审核,重点核查是否存在违规“引流”“带货”等行为,对违规账号依法依规从严处置,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医疗机构须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积极扶持那些真科普、负责任的医生,对追逐流量、剑走偏锋的“网红医生”不能放任不管。确保“就诊患者、诊疗医生、电子处方”等信息可查询、可追溯,引导医生正确开展科普和诊疗活动。

作为“网红医生”,不能沦为“流量病”的“患者”,而应成为医疗健康科普的“燃灯者”。“网红医生”不仅须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一颗为患者服务的心,不被流量和商业利益所诱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信任和尊重。

按照相关规定,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公众须增强防范意识,在接受“网红医生”诊疗或科普时,保持理性和警惕。一旦发现自己被误导或欺骗,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红医生”的直播行为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让白大褂更加洁白无瑕,不能为了流量而失德。

医疗直播健康发展,其前景将十分光明。“网红医生”亟待打假,医疗直播亟待规范。我们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将医疗直播打造成医患沟通的好平台、医疗科普的好阵地。

来源: 安徽时评  
编辑: 张燕   审核: 刘咏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