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敞开大门,不能“欲开又止”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邱犇

2025-07-06 16:38

随着暑期到来,高校“门难进”的话题,再一次引发关注。一些高校的大门似乎“欲开又止”,校园开放进度与公众期待存在不小差距:网上预约不是名额太少,就是程序繁琐卡顿;进校流程复杂,常常“过五关斩六将”;有的学校,还要托关系,甚至找“黄牛”才能进……

游客在清华校园内的草坪上拍照。图源:新华社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校里有心向往之的青春回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高校更是为孩子种下理想和希望的精神高地。高校敞开大门,符合公众的合理期待,不应当漠视。

我国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应当向社会敞开大门。我国高校几乎都是公立大学,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提供办学经费,除了培养人才,多方面服务社会和公众也是高校理所当然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作为教学科研机构,高校不能自居“象牙塔”。大门紧闭的学校,从物理上将学校与社会分隔,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本身就是在暗示师生们:校内与校外“不一样”!大学的教育,要有更多开放和包容,一味将学生当作“校园里的花朵”,一味将安全和秩序等同于“关门”才是最高效的选项,反而不利于人的成长成才。

曾经,高校大门普遍敞开。如今,部分高校管理者仍在打开大门上“扭扭捏捏”,或是设置“无形的墙”,说到底还是在享受封闭式管理带来的便利,是一种“懒政”惯性的现实表现。必须承认,向社会开门的程度与方式,是一所学校治理能力的生动展示。无需预约,刷身份证或简单登记即可入校参观;通过分流分时段,游客可以在不影响学生的前提下有序进校参观……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都体现了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当然,也有不少在校师生对校园开放表达过担忧,例如担心干扰教学科研秩序、增加交通及治安风险等。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也再一次提醒:开放并不是毫无章法、无条件地“开门迎客”,应当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开放区域与开放时间、安排人员进行游客管理、建立健全参观制度等方式,平衡好各方诉求。

大学打开大门仅是开始,门开多大、如何开好更为关键。高校要努力把门开得更稳固、更久远,这既是回应社会公众的期待,更是拥抱自身更为开放的未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王瑞琳   审核: 刘咏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