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资源优势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5-16 09:46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将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全面深化,特别是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人才队伍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优良,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截至2024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600万户,占企业总数量的92%;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2万户,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92%以上;民营企业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占比更是高达95%左右。4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平等对待、平等保护的要求落下来,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向社会表明了发展民营经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并将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人才是第一资源。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庞大。目前,我国14亿多人口中有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供给资源依然充沛;同时,2024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21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5亿,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规模全球领先,劳动者素质加速提升。庞大的人力资源规模和正在加速形成的人才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也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降本增效、文化塑造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看,一是能够推动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整体跃升,促进民营经济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催生出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二是能够为民营经济提供充足的具备前瞻能力、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和组织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三是有利于降低企业人才获取成本并为企业节省大量培训成本,增强投资者信心和企业融资能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有助于塑造优秀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实现员工价值,激发员工内生发展动力。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在用好用足人才资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民营企业员工相关的职称评定、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不完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还有的民营企业缺乏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导致人才归属感不强,无法有效激发人才内生动力;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形成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具体来看,政府要为企业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机构的人才合作提供有利条件,推动实现产业与人才有效融合,最大化发挥人才价值;改革职称评定、人才评价等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基于贡献的分配制度;推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为企业家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有利社会环境,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企业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员工福利,吸引更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盟;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居民消费升级契机,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步伐,积极搭建人才各尽其用、各展其能的平台,推动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完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优化薪酬机制、股权机制,创新和完善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创造力;积极构筑优秀企业文化,不断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增强人才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商学院)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