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第三方测评”不能沦为“第三方生意”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陈江

2025-04-14 21:22

“只要氯化钠在成分表里的排名越靠前,它的去油能力就越强……”视频中,一位自称“医学博士”的博主正分析洗发水成分,痛斥市面产品“不靠谱”。但进度条过半,他突然从桌下掏出一款海盐洗发膏,开始高呼“价格低”,请大家“闭眼入”。这种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的操作,当下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常见套路。

测评行业的参与者,早已模糊了中立者与生意人的界限。一些博主起初因兴趣入行,但随着粉丝增长,商家便主动递上合作邀约,或付费推广,或长期签约,甚至有的会要求诋毁竞品。更隐蔽的是“商测一体”模式:MCN机构与品牌方合作,批量生产测评内容,小博主靠带货佣金养号,大博主则直接收取赞助费。测评者的中立性被商业利益侵蚀,所谓的“第三方”立场名存实亡。

如今,虚假测评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一是“红黑榜”陷阱:博主受品牌委托,将竞品列入“黑榜”,虚构缺陷;而自家产品即便有问题,也被轻描淡写为“包装瑕疵”。二是“批量定制”:品牌方为不同博主提供差异化文案和图片,规避平台重复内容检测,营造真实测评假象。三是“反向带货”:部分账号以打假为名,通过揭露竞品缺陷,反向推荐关联商品。消费者在信息轰炸中难辨真假,最终跌入消费陷阱。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对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虚假测评。消费者满怀期待下单,却发现实物与测评天差地别:博主口中“用料扎实”的零食实为仿品,推荐的美妆产品竟是“三无”商品。更讽刺的是,部分测评视频刻意标注“无广,真心话”,利用话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将广告包装成朋友推荐。测评没了公信力,消费者不仅钱包受损,还对网络信息产生深深的怀疑。

不可否认,现行法律对测评行为的界定仍存在模糊地带。虽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但测评内容的主观性使其难以被直接定性。尽管有某测评公司在防晒衣对比中“捧一踩一”,被司法机关判定为虚假宣传案例。但更多的隐蔽操作仍游走于灰色地带:博主是否披露利益关系?测评方法是否科学?数据来源是否透明?这些问题亟需更细化的法规来约束。

当然,测评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多方合力。平台应建立审核机制,对测评账号进行身份认证与标签标注,未认证者限流或屏蔽;同时完善投诉通道,及时下架违规内容。行业层面,去年成立的“第三方测评诚信自律同盟”迈出了自律的第一步,但长远来看,仍需法律与市场共同构建真测评的生存土壤。

测评的初衷,本是为消费者提供独立参考,而非演变成逐利的第三方生意。当博主从桌下拿出产品的那一刻,测评已背离了客观公正的初心。要重建信任,不仅需要制度约束,更需从业者重拾敬畏之心,实实在在为消费者考虑。唯有如此,测评才能回归“评价”本身,让消费者购物时多一份安心,让市场多一份清明。

来源: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刘咏   审核: 张燕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