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谨防打假博主变味

南方日报 王庆峰

2024-07-10 15:05

近日,打假博主“狂飙兄弟”发作品称二手车商“玩车研习社”卖出一辆重大事故车。然而,该车经过鉴定并非重大事故车。网友质疑其刻意打假,“狂飙兄弟”直播道歉。

“狂飙兄弟”,许多人都不陌生。从年初举报杭州某黄金店使用“鬼秤”,到不久前曝光在江苏一海鲜市场遭遇“鬼秤”,该博主两战成名,收到无数网友的关注和赞誉,也让其在打假之路上越走越远。不过,从此次翻车事件来看,打假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时下许多成为爆款的打假视频里,人们已经习惯于满屏的情绪堆积——比起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本身的关注,一些网红更愿意扮演为民请命、主持公道的角色,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抓住观众“爽点”。通常,在事由简单、是非分明的维权事件中,只要制造冲突、亮明态度,就能获得满堂彩。而在二手车维权这类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的领域,那些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的打假招数,突然就失灵了。

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暴露了整个行业的尴尬。客观来讲,打假博主在市场净化中发挥着“啄木鸟”作用,他们用独具个人特色的方式,聚拢和放大舆论场的声量,确实戳破了一些长久存在的市场乱象,也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权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打假不是比谁嗓门大、调门高,而是需要搜罗证据、熟悉法律,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然而,很多打假博主“志不在此”,他们满世界寻找槽点乱象,不在乎信息真假的共识,要的就是宣泄,要的就是共情,就是同仇敌忾。貌似“正义”的行为,到底有几分公益初心,几分流量算盘,不清楚得很?

是网红就需要流量,要流量就需要“狠活”。打假博主的流量取向,注定他们会更多地将目标瞄准争议性选题,以至于剑走偏锋,哗众取宠,刻意打假。更令人担忧的是,打假打到最后,很可能会“打”成一门生意:有些以打假“科技与狠活”而出圈的网红,最后也走上了带货之路,公然给打假的对象站台卖货;有的自编自导,在网购食品里塞石子、昆虫等异物,然后拍照上网进行控诉;有的以打假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当上了“黑公关”,要么收钱抹黑攻击竞争对手,要么要挟相关企业来付费删帖……这些行为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扰乱社会秩序,已然消解了打假的严肃性,是需要重点治理的对象。

总的来说,人们对此事的关注,并不代表着人们不支持网络打假,而只是不支持“情绪式维权”的打假、“钓鱼式维权”的打假。时至今日,许多打假博主仍然受到网友的喜爱,投射出的正是大家对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希冀。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理应知不足而后进,将网红打假的热度转化为提高监管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动力,畅通各类监督举报途径,真正提升监管的效率。

编辑: 刘咏   审核: 张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