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速70天!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多学科协作创生命奇迹
2025-10-30 14:13
“当时她全身发黄、昏迷不醒,我们全家都觉得天塌了……”回忆起妻子曹女士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郭先生眼眶泛红,声音颤抖。因慢性肝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曹女士的生命一度悬于一线。而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的医护团队,用70余天的坚守与拼搏,完成了一场跨越科室的生命接力,这不仅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更是一段关于坚守、专业与不放弃的温情故事。
一条群消息,点燃生命救援信号
曹女士患丙肝多年,长期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硬化。2024年11月,她因肝衰竭首次入住涪陵医院肝病科。副主任石娅妮、主治医师李佳琪及护士长肖华玲团队为其实施3次“人工肝”治疗,并结合中医药干预,成功稳定病情。出院时,医患共同组建“肝病科医患交流群”,这份跨越诊疗的信任纽带,在九个月后成为救命的关键。
2025年8月,曹女士突然反复发热、低血压,到社区医院治疗无效。焦急的郭先生在群内发出求助,石娅妮副主任敏锐察觉风险,立即回复:“立即转院!”深夜11点,已休息的李佳琪医生火速赶回医院。此时,曹女士血压骤降至89/33mmHg,肌酐飙升至917μmol/L,呈现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衰竭。肝病科团队迅速启动抢救,但患者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征象。
两进 ICU,与死神展开极限博弈
8月13日凌晨5点,曹女士被紧急转入ICU。“全身皮肤重度黄染,血小板低至危险水平,伴随严重低血糖和凝血功能障碍,每一分钟都在与死亡赛跑。”ICU主治医师简万均回忆道。团队立即启动持续床旁血液净化(CRT),24小时替代衰竭的肝肾功能,同时以“微克级”精准度泵入升压药。在日夜守护下,曹女士生命体征逐渐稳定。8月19日,应家属意愿转回肝病科。
然而,8月21日,曹女士突发胸闷气促、血氧饱和度骤降,被诊断为肝性脑病合并肝肾综合征,生命接力棒再次传回ICU。此次病情更加凶险:耐药菌感染、脓毒症、急性心衰接踵而至,患者一度陷入深度昏迷。ICU团队调整策略,强化抗感染治疗、开展心肺康复训练,并优化镇静镇痛管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尽一切可能为患者争取生机。”简万均说。
温情接力,从 “救命” 到 “焕新” 的康复之路
9月14日,曹女士病情仍危重,转入肝病科。此时她低血压、持续高热,血肌酐及胆红素进行性升高。肝病科联合药剂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会诊,制定精准治疗策略:持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抗感染与营养支持方案,同步实施保肝、护肾治疗。在医护团队与家属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病情逐步好转:感染指标稳步下降,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逐步改善。
9月26日,患者循环功能明显好转,成功停用升压药物;
9月30日,突发癫痫,影像学提示“亚急性脑出血”。肝病科立即联合神经内、外科紧急会诊,制定抗癫痫综合治疗方案,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10月16日,经过系统康复训练,患者左侧肢体肌力由1–2级显著恢复至4级,肌酐降至79μmol/L,提示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0月22日,曹女士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肢体肌力持续恢复,胆红素等关键指标逐步改善,展现出一个生命顽强回归的动人历程。
一个多月时间里,护士们每天花费半个多小时,耐心细致地为她清洁身体、更换药物。看到曹女士口腔布满血痂,便用棉球蘸着生理盐水,一点点轻柔擦拭,用细心呵护着患者的健康。
当患者和家属因病情反复而情绪低落时,护士们会像家人一样守在病床边,轻声鼓励、耐心开导;当曹女士清醒时,便与她聊聊家常,驱散病房的沉闷。这些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如同穿透生命裂缝的阳光,温暖着她的心灵,坚定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念。
“现在她能自己坐起来吃饭,还能笑着喊我‘老公’,这都是医生护士们用爱和专业换来的。” 郭先生看着妻子的变化,再次红了眼眶,“最危险的时候,是他们一次次不放弃,才让我没有失去她,谢谢你们给了我们全家新的希望。”
如今,曹女士已顺利出院。这场跨越70天的生命接力,始于医患间的信任,历经ICU的生死竞速,终于肝病科的温情守护。它背后是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承诺,是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更是医者仁心的生动诠释。
“在这里,‘生命接力’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用专业、坚守与爱编织的生命守护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愿为每一个身处绝境的生命,点亮重获新生的希望。”
(黎恒)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