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智慧急救,守护生命线
2024-12-26 15:58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是有着80余年建院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以急危重症及创伤救治为特色,面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救援及120指挥调度职能,是中国院前急救“依托模式”的代表。
为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得到迅速高效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医院积极探索构建“智慧急救及院前院内信息化一体化救治体系”,通过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及流程优化等方法,打破了院前急救的“黑障区”、实现了院前院内信息实时交换与预警联动、建立了智慧移动重症救治平台、实现了严重创伤救治的“五个零”目标等。
▲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全国大会
该体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急救模式的进步,是传统院前急救模式向智慧型院前急救模式的重大革新,真正实现了急诊患者“呼叫即就诊,上车即入院”,体现了我市智慧急救发展成就。
一是急诊急救的技术创新。“十三五”以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一直致力于智慧急救服务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展了“视频120自救互救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经过多年努力与实践,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已于2022年1月20日在全重庆市范围内所有调度中心推广应用“渝视救”视频120报警系统,使病情评估更准确可靠、解决了聋哑人报警困难问题,并通过即刻推送视频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了患者自救互救能力,全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了24.9%。
▲医院急诊团队开展CEMO技术
针对院前急救中“救护车信息孤岛”难题,医院研制了2类3种多功能复合监测及治疗的车载医疗设备,提出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救护车车载信息汇聚与交互技术,实现了救护车设备物联融合和实时传输,提升了危急重症早期救治成效。医院运用“智慧移动重症救治平台(即移动ICU:包含调度终端、GPS定位、5G传输、监护及抢救设备、POCT及掌式超声等)”进行车上救护及转运,使诊断更提前、救治更有效、转运更安全。
二是急诊急救的模式创新。经过不断流程优化,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建了从报警开始的院前急救全流程可视化实时救治指导、评估转运的一体化协同救治新模式。“院前院内一体化告知系统”实现了院前分级预警与院内联动触发预警,患者相关信息实时更新并告知院内,除诊断外,还包括车上监护数据、检验检查结果、车辆位置、预计到达时间等等,院内实现预先分诊、挂号、备床等接诊准备,医院急危重症院内预告知率达到90.06%。
如该院的严重创伤救治的“五个零”新模式,极大提升了医院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较以往约提升了4.6%,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其具体为“患者零等待”,即严重创伤患者被送至市急救医疗中心时,当日最高级别创伤专家就已带领小组在急诊科抢救室等待患者,不仅是医生等患者,而且不再是常规的逐级会诊;“火急输血零等待”,即通过优化输血流程、将智慧储血冰箱前移至抢救室,实现患者入室后3分钟内即可开始输血抢救;“POCT/超声/DR/CT检查零距离”“紧急手术零距离”“复合手术零距离”均通过改建优化紧急区域布局,实现检验检查、紧急手术及实施复合手术时的空间零距离。相较于市内各大医院和医院既往情况,医院外科团队首次接触患者时间提前5~10分钟,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抢救时间提前20分钟以上,外出CT检查用时减少5分钟以上,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缩短5.2分钟。
▲重医附三院ECPR接回EICU
三是急诊急救的体系创新。针对重庆市院前急救机构多、场景跨度大、信息分散难以互通的难题,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牵头构建了国内第一套智能辅助决策的120急救调度系统,建立了涵盖报警现场、120指挥中心、救护车、接诊医院等多跨融合急救协同救治体系,实现了全市1725辆救护车全覆盖,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省级单一院前急救网络平台。
该体系创新成果陆续示范应用于重庆、北京、浙江、广东、安徽、四川等15个省市,服务覆盖人群超过1.6亿,是国内覆盖人口最多、区域最广的多跨融合智慧急救系统。近3年,该体系完成接警898万例次,救治指导44.9万例次(其中指导心肺复苏、异物梗阻等紧急抢救1.6万例次);新增转化收入超过3.5亿元;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4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6篇,制定指南规范、专家共识23项。该体系还得到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媒体等关注报道,荣获全国卫生健康行业连续两届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金奖、首届创新大赛金奖等荣誉。
(文/汪丽容 图/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