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优化营商环境丨政府出政策 银行有担当 企业讲诚信 ——解决民企融资难题需形成三方合力

重庆日报2019-08-08 15:00

图片1.png

▲原文刊登于重庆日报(8月6日第1版)

本报记者 戴娟

  开栏语

  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一年过去了,该《意见》落实情况如何,营商环境有无改善?根据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总体安排和市政协2019年重点工作计划,近日,市政协组织常委就《意见》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性视察,重庆日报记者受邀全程跟团进行了采访。

  从即日起,重庆日报推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栏,刊发记者发回的报道。敬请关注。

  “今天你们看到机器能转动,多亏两周前一笔直接融资到位。”7月8日上午,在渝北农业园区的兔肉食品加工厂,阿兴记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英感慨万千,如释重负。因为资金紧张,该企业一度不堪重负。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脉,“融资难”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专门出台相关举措着力解决“融资难”。一年来,针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市级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创新施策,不断健全措施体系,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努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屡屡破冰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在我市破冰。市经济信息委表示,在全国尚无现成经验借鉴情况下,2018年12月,我市正式启动实施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通过数据集成应用,创新建立了企业商业机制评价模型,力争7个工作日内为企业提供30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管理平台企业数已达3176家,提出贷款申请并通过平台初审企业达1354家,为近500家企业成功授信超7亿元。

  同样为解决企业续贷难题,我市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建立转贷应急机制,并先后出台提高转贷资金使用额度、降低企业自筹资金比例、延长企业使用转贷资金时限等政策措施。截至2019年5月底,全市转贷平台已累计为3922家企业办理转贷申请5606笔、转贷金额达382.4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近11亿元。

  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是科技型企业最为期盼的。市科技局表示,在推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中,我市首先依靠“大数据+软件化评估”,建立了由创新要素和经营管理要素共同构成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解决轻资产特别是专利价值评估难。同时,为了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我市由市区两级财政出资,专门设立了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截至目前,全市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试点范围已扩大到33个区县(开发区),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达到41.5亿元,已累计为1412家民营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40.7亿元。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强政策资源倾斜,为民营、小微企业创新了一批免抵押担保、审批简便的服务产品。如建行市分行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增加“小微快贷”系列产品,工行市分行创新推出“税e贷”“发票贷”等弱担保信贷产品,重庆银行推出线上产品“好企贷”,浙商银行的无还本续贷“还贷通”等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简便、自助、极速、灵活的融资服务。

  企业获得感还不够强

  尽管我市多措并举,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不少企业仍表示获得感不够强。

  “目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缺乏流动资金。”刘英坦言,其形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对阶段性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同时也与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销售收入有45天到60天不等的账期,不能及时回款等原因有关。

  分析当前“融资难”存在的问题,市经信委融资服务处负责人认为,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末端,导致其在企业融资增信方面的价格话语权不足。同时中小企业大多存在资产轻、抵押弱而融资需求又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但目前信用评价主要仍基于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从而产生缺贷与惜贷的矛盾。面对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佳、财务信息不完整等情况,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仍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银行风险容忍度有待提高。”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用知识价值信用申请贷款的科技型企业数量3000多家,但申请通过率约为40%,客观说明有部分企业通过试点政策仍然不能解决融资需求。这反映了虽然合作银行对知识价值信用融资新模式总体认可,但具体到操作层面仍很谨慎,在知识价值评价结果基础上,仍然习惯于纳入其他指标进行评价。

  针对当前“融资难”问题,重庆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是当前市场环境未明显改善造成资金调度困难犹存;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财务等信息不规范,部分企业存在民间借贷乱象、挪用贷款频繁等情况,银行难以把控外部风险隐患。加之民企不良资产处置中责任认定难、税收抵扣难、司法处置执行难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下行期慎贷情绪。

  共同努力共同信任形成合力

  事实上,过去一年,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做了大量工作,花了很多功夫,但是“融资难”关键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视察中,市政协常委们认为,要跨越融资“高山”,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相向而行,形成合力,做到政府要出政策,银行要有担当,企业要讲诚信。

  大家表示,政府及其金融监管服务部门,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主体,在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更应该把解决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建议进一步加大资源的统筹力度,包括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融资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机制,使银行可以更全面、准确掌握小微企业经营财务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增强投放贷款的信心。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的落实上,细化政策措施,解决好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改善法治环境,营造公平、公正、诚信的氛围。

  对银行来说,则要强化责任担当,增强主动意识、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常态走访民企把脉需求,把企业融资痛点作为服务着力点,提高有效供给。同时延伸服务链条,更好地融入市场,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建议建立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让大家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敢担当、会担当、愿担当。

  对企业来说,则要选好产品、盯准市场、规范管理、练好内功。应主动创造有利于融资的条件,尤其要做到诚信守法。

  常委们认为,只有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努力、共同坦诚、共同信任,文件精神才会得到很好落实。

编辑陈韫宇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