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只蝴蝶,不要去追它,因为你追不到它。你应该去种花、种草,等到春暖花开,蝴蝶自然会飞回来。”日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园艺专业李金华教授在通识选修课上分享他的爱情观,表达了“追求爱情要先播种再等待”的理念。这段深情寄语的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超300万网友点赞。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记者从多所在渝高校了解到,一批以《爱情心理学》或类似主题为代表的通识选修课程成为学生们争相选修的“爆款”课程。
“00后”大学生们的爱情观是啥样?爱情心理学的课堂会讲哪些内容?记者走进高校进行了调查走访。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理性与迷茫并存
“TA为什么不喜欢我?”“怎样才能脱单?”在西南政法大学心理中心,胡晓副教授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学生们的与亲密关系相关的咨询。
作为该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主任,她发现,超过60%的学生心理问题源于恋爱困扰。一名大二女生曾因告白失败陷入抑郁,连续一周失眠。
胡晓意识到,比起等到问题发生后再疗愈,不如开设一门选修课,为学生做一些普及性的教育。2015年,她的《爱情心理学》选修课便开设起来。
在授课过程中,胡晓发现,相较于70后、80后,甚至90后,当代大学生在表达情感时往往显得更大胆、更直接。但他们对爱情的内涵理解其实没有多大变化,依然处于一种既羞涩又渴望的状态,但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爱意,不清楚如何与伴侣相处,在面临分手时也不知该如何妥善处理,内心痛苦难以排解。许多学生虽然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但在实践中却“不得章法”,是普遍现象。
这种“追逐与吸引”的矛盾,在“00后”群体中尤为突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刘冬梅称,“在教学和与学生的沟通中,我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亲密关系普遍抱有真挚的憧憬——他们渴望被理解、被陪伴,期待拥有健康稳定的恋爱关系。但与此同时,不少学生也面临着明显的‘恋爱焦虑’:一方面,他们缺乏构建亲密关系的有效方法,不知道如何自然开启一段感情、如何建立深度联结;另一方面,即便进入恋爱关系,面对相处中的矛盾冲突,或是感情受挫后的修复疗愈,也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这也成为困扰部分学生心理健康和校园生活的重要问题。”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王立菲称,当下大学生对待恋爱与婚姻的态度更趋理性化,甚至带有一些“实用主义”色彩。“他们强调‘感觉’与‘合适’并重,追求共同成长的关系。”王立菲举例,一名男生在课程作业中写道:“如果恋爱不能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我宁愿单身。”

▲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王立菲给大学生上课。
此外,原生家庭对个人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恋爱中的经济压力(“恋爱费钱”)、性观念的冲突与调适,以及失恋后极端的情绪反应(如自残)等问题,也频频在课堂讨论和心理咨询中被提及。“这些都凸显了在高校中系统开展爱情观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胡晓说。
课怎么上?让学生练习写情书,能打动人就是高分
11月21日晚上7点,在西南政法大学四教4324教室,胡晓的《爱情心理学》开讲。这堂课的内容是“爱的转身”,引导学生们在遇到分手或是告白失败后,如何开启新的阶段生活。教室里坐满了180多名学生。

▲西政胡晓老师的爱情心理学课堂。
这门选修课程共16个学时,分8堂课:从总论“爱情中的心理密码”(包括人格测试帮助自我认知),到“爱要如何说出口”(探讨表白成功与失败)、“爱如何相处”(分析依恋类型)、“爱的转身”(如何面对与处理分手),再到“性爱的面纱”(科学看待性、包容性少数群体),最后是“从爱到亲密关系”(探讨关系的长久维系与婚姻)。
期中作业是“写情书”。形式不限——手写信、Vlog、手工作品甚至二维码均可。一名学生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爱情密码锁”,钥匙上刻着对方的名字;另一名女生则拍摄了《给未来伴侣的一封信》Vlog,充满真情。
胡晓说:“情书作业的打分没有固定的标准,真诚、动人、有创意的就容易得高分。期末则安排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如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素理论、依恋类型等)在实际案例中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以此引导学生从‘小情小爱’升华为对祖国、父母、他人的‘大爱’,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胡晓说。
在重庆交通大学,王立菲则将爱情教育融入大一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并设立《相爱有方》的专题模块,包含2个理论学时和相应的项目实践。
本学期,刘冬梅新开设了《大学生恋爱心理学》通识选修课,有40名学生选修。“除了讲述表白等沟通问题,我们还会讲到在爱情中如何保护自己,遇到情感压力如何面对,以及婚姻生活等。”刘冬梅称,希望学生懂得,爱情是通往幸福的一个过程。珍惜当下,真诚待人,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刘冬梅老师给大学生上《大学生恋爱心理学》通识选修课。
课堂之外,还需构建多维度情感教育支持体系
“由于观念问题、师资问题,我国大学真正开设恋爱课程的学校并不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表示,对于在高校开设恋爱课这一问题,跟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一样,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在胡晓等人看来,单靠一门选修课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帮助大学生掌握打开爱情的正确方式,需要在课程之外,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情感教育支持体系。
胡晓建议,要“跳出心理看心理”,将爱情教育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刘冬梅也提出,可以增设沙龙交流、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当前高校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课程,对师资的综合能力要求尚未完全统一。但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授课教师需兼具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成为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全链条、专业化支持。”刘冬梅说道。
另外,王立菲指出,网络时代使得许多学生习惯于线上交往,线下真实的人际交往机会减少。面对沟通协调等人际议题,由于交往经验太少,心理压力较大,妥善处理与应对的能力有待提升。
她建议,学校应创造更多促进学生面对面交流、合作的机会,提升他们整体的沟通与共情能力,这是经营好亲密关系的重要基础。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