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何建?专家在渝支招→
2025-10-13 14:43
10月13日,记者了解到,第二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交流会日前在渝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出谋划策。
▲大会现场。(冉雨琳/摄)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要举措。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办主任、研究员,医院管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尹畅表示,自2019年确定首批试点单位以来,已累计发布超12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各项目医院在完善治理机制、专业人才、核心技术、构建创新体系、提升管理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全国首批十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执行院长柴大军举例说:“我们通过与华山医院合作,接收的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省内其他地市,有效降低了群众跨省就医产生的经济与时间成本,显著缓解了省内群众异地就医现象,初步形成了‘大病不出省、常见病就地解决’的分级诊疗格局。”
围绕“政策引领与机制创新 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分享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有效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执行院长周建军介绍,该院创新了“医教研管”全方位同质化建设路径,实现行政管理同质化、人才培养同质化、医疗技术同质化、科研教学同质化、信息建设同质化、后勤保障同质化,实现医疗力量全覆盖。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胡国勇还提出需根据区域需求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并合理匹配其他学科形成协同效应。他称,面对人才引进留任成本高等挑战,应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政策红利释放及学科研究引领三管齐下,在人才需求与机制创新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认为,应加强对骨干青年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实现科学管理。“针对薄弱学科,强调加强专科培训、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并构建全方位发展机制。”他说。
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刘湘在现场分享了医院通过资源整合破解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基础薄弱的实践探索。她说,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医院积极推进新项目建设,逐步构建起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
此外,华西厦门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龚启勇以华西优势医疗资源的精准输出与反向赋能为例,讲述了医院与四川大学相关医院共建项目。“我们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双轮驱动的学科发展模式,依托麻醉学科等技术支撑,开展前沿医疗技术攻关。”龚启勇说,这一模式实现了“输出-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强化区域医疗中心的学科及人才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庆医院(简称“武汉协和重庆医院”)预计将于明年投入试运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进祥表示,武汉协和重庆医院从武汉本部3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中,选拔40多名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组成“输出专家团”,让重庆及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协和水平”医疗服务。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