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盒清洁、书包整理……学生“小事”成家长“烦事” 专家:劳动教育不妨从身边事入手
2025-10-11 21:49
“汤汁洒得到处都是,书包、课本全遭殃!”10月11日下午,家住南岸区的一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无奈地表示,儿子的午饭残渣在饭盒中闷放一下午,回家后一打开便异味扑鼻。
其实,张女士的烦恼并非个例。有家长称,为什么这些“小事”孩子都做不好呢?
走访:学生自理能力欠缺,“小事”过分依赖家长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重庆不少小学生在午餐时都是使用自带饭盒,而饭盒清洁成了家长的烦心事。
“孩子中午吃完饭,没清洗的饭盒带着残汁就塞进饭盒袋,每次打开都惨不忍睹,而且那个味道真的很难闻。”家住渝北区的二年级学生家长赵女士对记者说。
“我洗了饭盒也是油腻腻的,带回家还被外婆数落。”一小学生解释道。
“老师让我们直接带回家洗。”另一位小学生说。
记者走访中发现,除了饭盒清洁,在小学生日常校园生活里,不少本应自己动手完成的小事,也经常依赖家长。
不少低年级家长坦言,每晚帮孩子收拾书包已经成了固定任务,孩子的课本要么随意乱丢等着家长来整理,要么经常漏带文具、作业本,需要家长每晚检查并反复提醒。此外,孩子每天要穿的衣服也需要家长提前找好、搭配好,就连鞋带松开了也习惯等家长来系。
家长与学校:面临难处和顾虑
针对小学生本应自主完成、却过度依赖家长的各类“小事”,部分家长和学校表示,在实际生活中会面临不少难处与顾虑。
在饭盒清洁问题上,有学校表示,由于校园空间有限,没有配备专门的学生餐厅,让学生自带饭盒更为方便。尽管会要求学生饭后用餐巾纸擦净饭盒上的油渍和汤汁,但难免有学生敷衍。
重庆一所小学的班主任称,学校曾尝试让高年级学生在校园内自主清洗饭盒,但很快便产生了不少问题:有学生随意丢弃擦饭盒的纸巾,还有学生直接将剩菜剩饭倒入洗碗池,导致下水道频繁堵塞。
对于饭盒清洗,部分家长也有顾虑。不少低年级学生家长直言:“孩子年纪小,动手能力还不强,让他们自己在学校清洗饭盒,不仅可能洗不干净,还容易弄湿衣服、打翻水,反而增添更多麻烦。”
在整理书包、叠衣服等其他自理小事上,家长们的困扰也不少。三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表示,此前曾尝试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可效果不尽如人意。“要么孩子嫌麻烦敷衍了事,课本随手乱塞,文具到处乱丢;要么漏带作业本、课本,第二天还得家长送过去。”后来,她每天睡前会帮女儿检查书包,再后来干脆自己整理,“就是不想增加麻烦。”
王女士也吐槽,此前曾尝试让儿子自己洗袜子,结果儿子把整个浴室弄得乱七八糟,最后还是妥协了。
还有部分家长坦言,出于“时间考量”会选择替孩子包办:“孩子每天能自由利用的时间不多,这段时间更想让他们看看动画片、读读漫画放松一下,像整理书包、叠衣服这些小事,我们顺手就做了。”
专家:关注进步及时鼓励,避免因担心麻烦而包办代替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部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足。”西南大学团委书记于涛表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大道理。”
于涛称,学校和家长要积极培养学生“劳动从小事做起”的意识。以饭盒清洁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用完餐后,先将饭盒内的剩余残渣倒进垃圾桶,再分别用干纸巾和湿纸巾将饭盒擦拭干净;最后,让学生自己收拾整理好饭盒,并带回家后主动清洗。
“关键在于做,最初可能做不好,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予引导,让孩子慢慢养成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鲁能巴蜀小学班主任兼劳动教师王建年称,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学技能,也不只是关注个人事务。一方面可以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会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让孩子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既能服务自己的生活,也能为他人提供帮助,并通过劳动实践去创造和改变生活,创造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价值。
“刚开始让孩子动手可能会增加工作量,甚至带来很多麻烦,但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孩子正是在一次次试错中掌握技能,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试错空间,多关注进步、及时给予鼓励,避免因担心麻烦而包办代替。”王建年说。
据悉,在今年4月召开的重庆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正加快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各区县要提升实践化能力,构建“人人可劳动、处处皆劳动”的育人阵地。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