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三大举措唤醒“沉睡专利”!重庆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居全国第四
2025-09-24 19:01
一边是高校院所专利转化难,另一边是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科技创新领域“最后一公里”,长期面临这样“两难”局面。怎么破?9月24日,介绍“十四五”时期现代化新重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范俊安对重庆如何促进专利成果转化进行了介绍。
“一边是高校专利‘墙内开花’,另一边却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获取技术的时候‘望梅止渴’。一边是高校成果‘沉睡’,另一边却是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出现‘技’荒。”他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市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举措,推动高校专利成果加速转化。
第一个方面是全覆盖盘点、摸清家底。我市聚焦高校对专利“不敢转、不会转”的堵点难点问题,建立完善专利持续盘点、转化信息互动、运营平台共享等促进转化运用的长效机制。组织53家在渝高校对存量专利开展全覆盖盘点,共盘点专利3.2万件,构建起可转化专利资源库。
“专利这么多,到底怎么样,来盘一盘、点一点,到底行不行、能不能用。”范俊安介绍,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就放到可转化资源库里,暂时可能没有用的,就先放在一边。目前,入库的专利数量已达到2.75万件。同时,对于纳入可转化库的专利资源,我市还组织高校和企业进行双向评价,目前已获得“双五星”专利500件,向重点企业进行精准推送,真正让“沉睡专利”被看见、被发现。
第二个方面是全链条运营、把要素激活。通过加快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支持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服务能力比较强的机构,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集中收储、价值评估、交易撮合、专利拍卖、转让许可等全周期服务,搭建高校供给端和中小企业需求端的“鹊桥”。组织开展西部地区、成渝地区以及湘粤渝等地跨区域的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推动高校与企业进行跨区域的专利转化合作。同时,制定《重庆市知识产权运营绩效补贴办法》,对促进转化运用成效突出的服务机构进行后补助,激发市场活力。
第三个方面是全方位改革、让制度见效。我市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专利转化运用的若干措施》,鼓励高校将传统的“一对一”专利普通许可模式优化为“一对多”专利开放许可,降低专利转让许可制度性成本。制定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指引(1.0)》,引导高校实施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也即是说,申请之前就对专利进行评估,且评估的核心就是能不能实现产业化,而不只是为了评职称或者评奖,推动高校从“为评而申”转向“为用而创”,促进高校专利成果产业化。
据统计,2024年,全市高校院所转让许可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其中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同比增长85%;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9.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高校院所专利成果加速向“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重点企业流动。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